正邪之战 是非功过如影随形
谈及生物技术,人们会很自然联想到上世纪臭名昭著的大规模杀伤性传统生物武器。其实,人类最原始的生物战早已有数千年历史。比如,远古人训练毒蛇猛兽用于战争,就是最原始最古老的生物战。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欧洲曾施放鼠疫,直接导致了中世纪蔓延欧洲的“黑死病”。1763年,英国驻北美洲司令派人将染有天花病菌的毯子和手帕送给印第安人领袖,结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夺去了生命,英军乘机占领大片土地,这便是闻名于世的“毛毯攻势”。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战剂作为一种新型武器逐渐在战场上崭露头角。这种“有生命的武器”,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给受攻击一方带来残酷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20世纪以来,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为生物战剂研制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日、美等国均开始研制和使用生物战剂,当时,主要以细菌、老鼠和昆虫为传播媒介。1940年至1945年期间,侵华日军无视国际公法,在我国东北组建臭名昭著的“731部队”,针对我国平民实施大规模细菌战,拒不完全统计,我国约20万军民死于日本的细菌战。
后来,当人们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比细菌小得多的病毒后,病毒就成为生物战剂的不二选择。二战以后,联合国高度重视关注生物武器问题,并一致通过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如今,生物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仍不容置喙地存在,生态安全与环境安全密不可分,生物技术这柄双刃剑在当今世界依旧如影随形。
社会需求 生物产业异军突起
进入21世纪,生物科技与生物产业蓬勃兴起,对生命本质探索成就斐然,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力量。
生物科技造福于人,能让人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医疗保健方面,可以治疗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在药物学方面,各种生物诊断、治疗制剂、人造血液、人造皮肤等正走进现实生活;在农林方面,基因工程可带来优良品种和高产作物;在环境方面,生态保护技术日新月异;在新能源方面,可再生生物燃料将引领新潮;在信息产业方面,生物计算机等将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此外,新生物材料、新生态学设计等层出不穷,将带动新兴经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上看,生物科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资源丰富,可以造就巨大的生物基因库,而且可以造就规模庞大的生物科技应用与生物产品消费市场。如我国每天用于发酵酸奶的乳酸菌,其用量约占全球总需求的30%左右,每年有上百亿资金用于生物制药研发,其发展前景蔚为壮观。
从社会需求上看,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医药和健康产业升级换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等,均给生物技术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社会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