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科技>>正文

隐身与反隐身 现代战争中“长矛”与“厚盾”

来源: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王志责任编辑:丁子轩2014-05-15 16:55

隐身与反隐身

  ———现代战争中“长矛”与“厚盾”

近日,俄罗斯媒体报道,美军F-35隐身飞机在中国雷达前将不再隐身,引起多方关注。其实,隐身与反隐身,作为矛与盾的对抗,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一方的技术突破,必将引起另一方的变革。

隐身———进攻之“长矛”

隐身,理论上称之为低可探测性。采用隐身技术的作战飞机,可大幅压缩预警探测体系目标发现距离,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拦截武器制导距离,使敌方整个防空体系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制导和拦截,对于提升作战飞机的作战效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三代隐身飞机中,第一代是以美军F-117“夜鹰”为代表;第二代以B-2远程轰炸机为代表;第三代隐身飞机则是以F-22为代表的第五代战斗机。现役的隐形飞机曾多次参与军事行动,1991年海湾战争中,36架F-117共出动1200多架次而无一次被击中,摧毁伊军战略目标近百个;B-2在科索沃、伊拉克等局部战争中,利用强大的隐身能力突破敌方防空体系并实施轰炸任务,取得了重大的战果。

F-35是美军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其外形上多采用平行设计,机身与座舱盖采用斜面设计,各种结合部、舱门和口盖边缘设计成锯齿形,采用V型垂尾,S型进气道设计,武器内埋,并在飞机表面涂覆新型隐身涂料。这些隐身措施使F-35具备了先进的隐身性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反隐身———防御之“厚盾”

隐身飞机对传统防空体系带来的巨大威胁,迫使各国的反隐身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主要的反隐身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是发展长波雷达。当前,作战飞机的隐身弱点在米波等长波频段。二是提高雷达探测能力。即通过提高雷达发射机功率,改善雷达信号处理质量。如当前通过提高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功率,进一步提高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三是采用新技术体制雷达。如无载波雷达、双频段或多频段雷达、谐波雷达等。四是采用机载和星载雷达。利用预警机、预警卫星、无人机、高空飞艇等,从高空/太空探测隐身飞机。五是发展雷达组网。利用不同频段、不同体制、不同位置的多部雷达组成分布式雷达网络,多方位照射目标,也可以获得隐身飞机的飞机轨迹。

俄专家认为F-35隐身技术在中、俄雷达面前之所以失效,并不是由于其隐身设计存在缺陷,而是指中俄方面具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通过在发射功率、探测方向等方面实施管理,有效降低隐身飞机的发现距离,破解隐身手段带来的巨大防空压力。不过,笔者认为,隐身飞机自问世来,除F-117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击落1架外,始终牢牢的占据着战争对抗的主导权。在隐身技术的强大压力下,尽管近年来反隐身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目前在对抗中仍处于被动局面,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更加多样的反隐身手段,增强防御的“厚盾”,仍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