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邀请总装某部科研所研究员张拴勤为您讲述——
伪装,“假作真时真亦假”
●论战道 伪装是虚虚实实的军事欺骗
●论战技 伪装是隐真示假的制胜诡道
●论战绩 伪装是有效防御的作战盾牌

世界早期迷彩服
视点提示
盛夏,红蓝双方一场斗智斗勇的实兵对抗演练在南方某地拉开战幕。蓦然,红方阵地上空彩光四射飘逸,机动部队俄顷从战场上“消失”;面对“遁形”红方,蓝方立即调用无人机等侦察利器,采取光学、红外、雷达等手段,实施地毯式搜索,追踪其“蛛丝马迹”。双方隐真示假,攻防博弈,高潮迭起,将现代战争伪装术发挥至绝妙境地。
仿生 “伪装大师”巧胜天敌
自然界中,漫长的进化与变异过程,为众多生物赢得了天然“伪装大师”的美称。
军事伪装源于兵家初始的仿生意识。人们知道,生物可通过模拟环境背景色彩与形态等特征来巧胜天敌,这为军事伪装带来了重要的科学启迪。
变色龙等生物在长久的自然选择进化中发展出独特的“保护色”伪装,始终能与变化的背景巧妙融合;斑马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条纹,运动时身躯轮廓会呈现变幻不定的效果,让捕食者难以锁定目标。
几千年前,在美洲部落中已开始应用最原始的伪装术,人们在打猎时披覆着动物的皮、羽毛或者树枝来伪装自己,待接近猎物时突然投矛或攻击。伪装的军事应用还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轻骑兵和土耳其巴尔干的侦察兵,他们佩戴着包覆狼皮的头盔,身着各种毛皮服装。直到今天有些国家的军礼服仍沿用毛羽作为装饰,这都是古老的伪装痕迹。公元4世纪,罗马人为对付野蛮的海盗,将船帆和绳索染成大海般的蓝色,船员着蓝色短袖上衣,脸部也涂成蓝色,收到了很好的伪装效果。二战中,最经典的战例是前苏联运用一系列伪装术,让克里姆林宫巧妙融入环境中,在德军眼皮底下神秘“消失”,成功躲避了一次次狂轰滥炸。
如今,仿生伪装技术已不再局限于单纯模仿,如法国在研的一种生物伪装衣,不仅可以变换服装色调来适应周围环境,还能屏蔽雷达和探测器的侦察。受蝴蝶翅膀中有无数显色和不显色鳞片的启示,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特殊织物,可随地貌变化而交替呈现不同颜色,使敌侦察仪器难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