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几个规模较大的军工企业外,这一期间创建的还有西安、福州、兰州、广州、山东、湖南、四川、吉林机器局等规模较小的军工企业。
洋务运动以及由它孕育产生的近代军事工业,给晚清及其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客观地看,它率先采用西方大规模的集中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发展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民族工业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懂得声、电、光、化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等优秀科技工程人员;培养出一批近代中国早期的军事工程、航海运输、电报电讯、路矿采掘、理工教育等方面的新式人才;包括派遣大批青年去欧美留学所产生的作用,并对以后中国派遣留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都值得充分肯定。
更重要的是,近代军事工业生产的枪炮陆续装备清军各镇,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军队迅速结束以弓箭刀枪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历史。
短短二十余年间,跨越了西方军队花费数百年才得以完成的由冷兵器到前装火器、由前装火器到后膛速射枪炮的两大发展阶段,缩小了与西方各国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
对于近代新式军事工业的诞生与发展,洋务派所耗费的精力、用心之良苦,亦可谓殚精竭虑; 所花费之银钱,加上被洋商敲“竹杠”、支付的“学费”,在当时中国的财政收入比例中亦不算少量,结局却很是悲凉。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所搞的这一切“变革” 都必须在一个前提下进行,这就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制度不能变,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变,这就注定了洋务派求强求富的美梦难成。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曾经积极参与洋务运动的王韬说得非常深刻,他认为学习西方今限于“坚船利炮”是“仅袭皮毛而即嚣然自以为是,又皆因循苟且,粉饰雍容, 终不能一旦骤臻于自强。”另一位参与洋务的有识之士钟天纬也指出:“若东开一局,西开一厂, 岁靡县官千百万金钱,而仍无丝毫实际,则何益之有哉! ”
因此,洋务运动从本质上说, 只是在封建制度的躯壳上戴了顶资本主义先进技术的帽子,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这类军工企业都是由清军成建制转化而成。所谓“官军员工”,实际上就是“军官为管员、兵士领军饷”,并非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大概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军事工业百多年来都未能摆脱“军队成建制转化”的窠臼。
但是,应该承认,洋务运动毕竟是近代中国寻求自强出路的一次大规模尝试。站在历史审视的角度去解读,勿庸置疑,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乃至近代军事工业、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国防军事技术人员的培养及工业技术的采用,甚至对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一定的进步意义。
(作者简介:袁和平,国家国防科工局直属机关党委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