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4生产线:“鸭嘴兽”是如何诞生的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田聿责任编辑:张硕
2015-06-24 14:48

评头论足

人才是命脉

对于俄官方高调放出苏-34生产线的工作镜头,外界也产生了各种解读。俄罗斯《国家之翼》分析,此举得到负责军工的俄政府第一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的支持。去年,他还亲自指导了军工纪录片《坦克·乌拉尔精神》,还为该片“献声”,充当画面旁白。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是拍摄军工纪录片,还是允许记者拍摄“唯美照片”,俄政府和军方的意图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彰显自己不惧西方经济军事制裁,自力更生重振军工,尤其是继承苏联重要军工资源的乌克兰宣布与俄罗斯“恩断义绝”,西方火上浇油,持续加大对俄制裁的大背景下,俄军工界已喊出“国产替代进口”的口号,新西伯利亚厂红火的战机生产线无疑给人带来巨大的力量。

也有人担心,俄罗斯如此大尺度公开先进战机生产线,难道不怕泄露军事机密?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分析师德米特里·特列宁表示,苏联解体后的20余年间,近50万名俄科技人才流失海外,其中包括俄罗斯80%的数学家和50%的理论物理学家,大多数一流专家被美欧挖走,即便是二流军工人才也被突飞猛进的中国、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高薪聘走,而过于封闭和“自循环”的俄军工综合体是难有吸引力的。

俄罗斯《独立报》记者曾电话采访了俄罗斯技术公司首脑谢尔盖·切梅佐夫,他说:“这几年,国家向军工部门发放的订单呈现井喷式增长,再加上出口任务,我们的生产指数本来是可以提高的,但是我们的军工企业能够负担得起如此增长的军工任务吗?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很多军工单位即便开动全部产能来完成哪怕是不大的业务,它们的表现却很让人失望。原因很简单,由于这些军工企业长时间缺乏足够的基础投资,所以导致了很多生产设备已经损坏而被淘汰,特别是大量技术骨干和员工纷纷流失,而且很多俄罗斯军工企业相同的处境也导致了他们之间缺少协作和相关的相互支持,这对于一个产业链条上的军工企业来说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毫无疑问,俄罗斯官方如此积极推动军工产业向外传播,从一开始就自信核心机密不会因为宣传而丧失,反倒通过某种文化熏陶和精神引领,吸引更多的俄罗斯人才回归军工领域。用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学者维克托·利托夫金的话说,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一个是武装力量,一个是军工综合体,而军工综合体的命脉在于人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