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些都是无人机城市禁飞区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魏宏涛 等责任编辑:王俊
2017-06-14 09:14

根治“黑飞”,靠堵也要靠疏

■李彩霞

近几年,无人机话题一直颇受关注。一方面无人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航拍、娱乐、植保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无人机安全事件频发,多地报道无人机侵入军民用机场,这些“不速之客”牵动着政府和百姓的神经。

今年4、5月份西南地区频频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后,民用无人机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为此,各地区相关部门迅速跟进,纷纷亮出“禁飞”令牌。

从事后各地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来看,更多采取的是管制的办法,甚少使用疏导的方法。这些举措虽然在短期内能有效遏制事件的恶化,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问题。

据统计,2016年仅某品牌无人机市场保有量为50万架以上,一年的飞行量达1400万架次以上。面对汹涌如潮的“飞行热”,为“飞行者”释放合理的管制空间非常必要。

像治理水患,根治无人机“黑飞”,既要靠“堵”,也要靠“疏”。

一方面要依法严惩危害国防安全、公共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黑飞”责任人,填补法律漏洞,明确不同主体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编织好维护航空安全的“法网”。譬如,公安部今年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第46条,就新增加了“无人机”专项内容,为警方执法提供了专门依据。

另一方面,要尽快在无人机实名制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低空空域改革,简化空域申报手续,划设专门的“隔离空域”,给无人机分配相应的活动空间,真正解决“上天难”的问题。对于很多无人机爱好者来说,即使花大钱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资格证,但低空飞行审批的大门不对个人开放,选择“黑飞”也是无奈之举。实名制后,无人机该飞向哪里?也是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回答的问题。

其实,早在7年前,我国就对低空开放进行了部署,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了空域开放试点。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真高3000米以下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无缝衔接,简化飞行审批(备案)程序,明确报批时限要求,方便通用航空器快捷机动飞行。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根治“黑飞”会迎来实质性突破。

“堵”与“疏”不是对立的,应适时统一起来。“堵”的力度过大,而“疏”的措施跟不上,不仅会阻碍行业的发展,也可能使无人机拥有者铤而走险选择“黑飞”;“疏”的节奏快了,“堵”的方法不奏效,就会危害国防、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疏堵结合把握好力度,控制好节奏,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