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等级评定入课堂 军校不养“南郭先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记者 秦超 特约记者 王文毅 通讯员 顾东明责任编辑:遥远2014-05-11 02:01

一个激活课堂的引擎

“它就像一把鞭子,‘抽’着大家不停地向前赶。”谈起授课质量评价活动,军需系教授刘焕松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当初,刘焕松的一门课程被评为“C”后,他的心里并不认可。当复盘自己的授课实况和观摩其他授课后,刘焕松认识到了差距。随后,他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将最新的前沿理论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当年就甩掉了“C”的帽子。2013年,他在学院教学竞赛中获第3名。

“一个‘C’激活一池春水。广大教员的本领恐慌感、生存危机感骤然而生,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院长周来信介绍说,学院根据师生的意见建议,不断对评价办法进行充实完善,并建立起脱“C”机制、再评机制和帮扶机制。2012年下半年,被装教研室非现役文职教员小李的一门课程被评为“C”后,教研室安排专人与她一对一帮扶,先后组织多次试讲,提醒她多与学员沟通交流,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2013年底,小李的授课被评为“A”。

“每天晚上熄灯号响过之后,整个教研楼依然灯火通明。”采访中,军需系教员李建湘告诉记者,如今,广大教员潜心教学,积极参加教学组、教研室、专业系各层次比拼竞争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家三代听试讲、夫妻互助同参赛、拔下针头上讲台等生动感人的场景。

正向激励和负向鞭策的双轮驱动,带来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近3年来,学院先后涌现出4个总后优秀教学团队,有20多人次在全军教学竞赛中获奖;仅2013年,就有12项成果获军队教学成果奖,2项成果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2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篇论文获全国审计优秀博士论文,抓教员执教能力的做法被总后推广。

一道随时审视的目光

按照“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的要求,该院以“军味浓不浓、兵味足不足、战味强不强”为标尺,对育人环境、教书理念进行梳理和评估,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优化学科设置。学院主动向总部申请撤销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民经济学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裁减博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11个,将师资力量整合到装备经济、军事物流等优势学科。同时,重点建设国防经济、后方专业勤务等与作战准备联系密切的学科。

——实施融合办学。2011年,该院与国防信息学院、海军工程大学、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等7所军校,按照“课题共研、资源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目标,签订了武汉地区军队院校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该院倡议7所军校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部属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员凭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以在14所军地院校上课、修学分、拿学位。

——课堂对接战场。自2013年开始,该院在驻湖北省的8支部队设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每年学员毕业之际,与驻鄂部队举行联合演练,让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在战场上检验。此外,他们还与兰州军区等军区联勤部门签订了人才共育协议,力争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需求的无缝对接。

“部队需求既是院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也是教学质量最终的评判者。”学院政委马建国感慨地说:“聚焦强军目标和未来信息化战场建设审视三尺讲台,‘C’甚至‘D’的考验和冲击如影随形。”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所军校的课堂进化仍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