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战斗力存量从何而来
——“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对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是新形势下我军训练向实战化转变的新尝试。演习采取远程投送、突然接触、自主对抗、随机导调、精确评估等方式,对参演部队指挥控制能力和整体作战水平进行了近似实战的检验。演习对全军训练观念和训练方式方法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对深化院校教学改革的启迪也是非常丰富的。
启示一:从演习导向看,院校教学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破除“红必胜蓝必败”等思维定势,按作战制胜机理确立从难从严的教学理念,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指挥人才
优胜劣汰是战争制胜的基本规律。和平时期的教学训练,源于实战又必须严于实战、高于实战,如此才能形成优势战斗力存量,奠定未来战场制胜的基础。
对我军来说,“红胜蓝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激发军队必胜信念而形成的一种训练认知。然而,当这种认知成为一种对抗普遍结果,变成训练思维定势时,却难免从对制胜之道的探索变成形式主义。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常胜之军,平时的训练只是走向战场的“赶考”,如果事先把谁赢谁输都安排好了,把名次都排定了,所谓的训练实际上也就成了自欺欺人。当前,国际强军通行的做法是加大演习监督力度,强化对抗训练,强化实弹检验,实施量化的演习裁决与评估,以保证实战化训练效益。“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一直主导着外军军事训练,在实战化训练中通过经历“打败仗”实现涅槃,已成为强国军队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经“门槛”。
“红胜蓝败”的固定“战局”,既不是演习常态,也不是对抗的永恒法则。军队院校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切实确立求真务实从难从严的教学理念,始终把“为战教战”和“直接为战争服务”贯穿教学全过程。尤其是在作战指挥教学和演习中,要允许暴露问题、允许打败、允许放开手脚。惟其如此,才能使院校教学对接部队、对接战场、对接制胜之道,激活能打胜仗的全部要素。也惟其如此,才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指挥人才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