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朱日和演习:优势战斗力存量从何而来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培责任编辑:张琴2014-08-19 03:11

启示四:从演习评估看,院校教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除重成绩轻反思等常态做法,确立检讨式教学理念,引领作战训练创新发展

今天在演习场上输得起,明天走上战场才能赢得了。如果在平时的演习中,眼睛只盯着眼前的胜败不放,就可能忽略关乎未来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只有在演习中揭短而不护短,重检验不重评比,重实效不重形式,重检讨不重输赢,才能推动对抗教学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以问题倒逼推动指挥教学创新。

借鉴朱日和系列演习做法,着眼引领部队作战训练创新发展,军队院校推行检讨式教学,必须使作战指挥教学评估更加注重标准、注重定量、注重过程,实现评估由粗放向精确的转变。在作战指挥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应用教学和对抗教学中,增强问题意识,全面推行基于量化评估的检讨式方法,确保在不断破解问题中上台阶。一是依托裁决评估系统,紧盯关乎对抗双方战术运用优劣、指挥活动得失的重要数据,全面采集包括目标、指令、过程、战损、态势等数据信息。既为精确裁评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也为演习后的回顾总结保留足够信息。二是把指挥效率和战斗效果作为评估重点,采取多要素关联、多手段印证、多角度解析的系统关联分析方法,把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与模拟交战系统的态势信息关联起来,分析双方信息共享的完整性;把局部对抗行动与整体对抗态势关联起来,分析双方战法运用的合理性;把指挥活动过程与对抗行动结果关联起来,分析双方指挥的正确性和时效性。三是着眼提高裁决结果的可信度,对照裁评标准体系,采取技术与战术、经验与数据、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信息素养、联合意识、指挥谋略、战术水平、系统运用等五大要素进行关联分析、综合裁评,以此衡量对抗双方指挥活动优劣和战术运用得失。

编辑感言

俾斯麦的胜利之本

周 峰

1896年,清国重臣李鸿章远游欧洲,拜见了时年81岁的德国前宰相俾斯麦。一番推心置腹后,俾斯麦临别时对李鸿章说:“对中国来说,希腊有一句谚语:一切都在流动,一切又都碰撞在一起。”由于此语戛然而止,因此俾斯麦用意究竟为何,至今众说纷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在老俾斯麦眼中,永远流动不居。

但无论是他作为“铁血宰相”时期还是之后,德国有一件事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把教育作为强国强军之本。1871年,俾斯麦击败阻碍德国统一的法国时曾语出惊人:“打败法国的不是我们的军队,更不是我的卓越指挥,而是我们的小学教师!”德军历史上著名的总参谋长毛奇,也曾说过类似之语。

这两位铁血人物对教育不约而同的重视,令人深思。不为眼前刀光剑影所惑的远见,才是真正的远见。教育是唤起积极正面的国民性的根本,是一个民族顽强拼搏、愈挫愈勇的底气之源。而军事教育要成为未来战场制胜之源,既要依托强大的国民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推进改革、保证提供货真价实的作战智慧,尽可能走在对手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