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国际随笔>>正文

反思苏联军队瓦解:"军队非党化"让苏军不战而降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黄昆仑责任编辑:康哲2015-01-13 09:06

在苏联解体这一宏大的历史悲剧中,真正值得总结的,首先便是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选择造成的根本性的错误”。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鼓吹的“新思维”、“军队非党化”及其混乱无序的改革,抽空了苏军的建军之本。正是“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军队的瓦解”,“他用他的政策使军队逐渐遭到破坏”。

在《苏联军队的瓦解》开篇,作者就特别分析了“苏联的战争观”,提出源自马克思主义、并由列宁发展成熟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苏联军队的建军之本。因此,想要瓦解苏联军队,首先要瓦解其“军魂”。作者写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的新‘防御性学说’与上述战争观长期形成的自然统治地位、与军队和党的教育中对此的刻意阐述都发生了冲突”,军队和党的意识形态专家不得不“拼凑了一些被扭曲的论点来设法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思想同以‘新思维’及‘人类利益’为重的观点统一起来”。因此,苏军瓦解首要的原因,就是苏联最高领导人质疑或放弃了本应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不再相信在党旗下说过的誓言,不再热爱自己所领导的国家,并且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政治权力,有意无意地促使更多的人质疑或放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最终,苏军的瓦解、苏联的解体便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现实。

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渗透一直都是“蛮拼的”。作者对此亦不讳言:“美国也加强了意识形态斗争,卡特总统的人权政策和里根总统的‘罪恶帝国’演说使莫斯科处于守势”。但是,面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采取“守势”就是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表现。戈尔巴乔夫所发起的苏联体制的“公开性”改革和公众大辩论,使苏军几十年的积弊在短期内被媒体释放呈现,加上在当时深陷阿富汗占领困境的影响,最终导致苏军的公众形象“一夕坍塌”,军队内部的思想混乱、军心涣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更有甚者,还有人以“新思维”、“公开性”为名,在党的头号理论刊物上批评党对军队的领导,“军队非党化”的鼓噪甚嚣尘上。这更是一种“不战而降”。

与信念丧失、军魂动摇相伴的,还有随处可见的腐败:“几位将军向一些集体农庄提供了大量部队‘免费’劳动力,以换取经理们回赠给将军们的丰厚‘礼物’。在苏联国内,人们对这种普遍的腐败一般采取默许的态度”。在苏联解体前,主要的军事资源被用于供养高级军官,基层军官和士兵的待遇很差,甚至出现军人酗酒、吸毒、开小差和倒卖武器装备的现象。军队腐败、尤其是高级军官的腐败使得苏联政治危机来临时,军队以更快、更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瓦解。

在作者眼中,戈尔巴乔夫“偷偷摸摸”地进行的军事改革,也是导致苏军瓦解的重要原因。在那场引爆苏联全方位混乱的所谓“改革”中,戈氏迫不及待地单方面裁军与投降般地削减战略核武器、中短程导弹,使军队瞬间产生了大规模指挥紊乱和大量没有预案的工作任务,这导致“荣誉感、自信心和尊严丧失殆尽,苏军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整体政治力量不复存在”。在改革中为体现“民主化”思想,苏共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中,逐步削减了各级政治机关和约8万名政治工作军官,并在《苏共组织在武装部队中的工作条例》中规定,“苏共组织及其机构不得干预行政人员和军事指挥机关的工作”,更使军队的思想政治基础被釜底抽薪。由此,苏军内部刮起了“退党风”,特别是年轻军官的主动退党“最终汇成洪流,包括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也弃党而去”。在改革中,比既得利益者更可怕的是组织崩溃,因为这将导致党、军队和国家无可挽回的失败。

瓦解,“同战争一样可怕”。曾经强盛一时的苏军也许从未想过,“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会是它最后的谢幕。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忧患,补足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铸牢听党指挥的军魂,对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常抓不懈,科学有序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在党中央、习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我军永远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解放军报》2015年1月1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