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特种作战的战略特性转变作战方式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孙友军 曹建奇责任编辑:张硕
2015-06-30 04:15

把握特种作战的技术特性注重太空角逐

特种作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兴起,并非偶然,而是作战思想和物质手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时,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都为特种作战的出现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短短的20年,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大发展期。在此期间,不仅许多在一战中还处于雏形阶段的技术如飞机、坦克等日益成熟完善,而且还产生了更多新的技术和武器,如雷达、航空母舰等,特别是以飞机为代表的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特种部队作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国最初的特种部队基本上都是以空降兵为基础组建的,如臭名昭著的日本“神风”攻击队。空降技术的出现,客观上能够使特种部队不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基本可以投送到战区任何地点。与此类似,步兵轻武器的发展也为特种作战部队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手段。由于手中武器杀伤威力大增,确保了少量精锐的特种部队就能完成以前大量军队才可能完成的歼敌任务。可以说,技术是特种部队发展的内驱力之一。

放眼当今世界,各国在竞相发展特种部队时,也无不寻求异于他人的特战技术,以打造独特的杀伤能力。从战术层次来看,国际上先进的特战技术包括减少信号特征技术,意在降低特种作战人员及其装备的信号特征;高带宽反向通信技术,确保作战人员能够访问遍布世界各地的所有数据库;水下通信技术,能够实现与未来整个海军水面和水下通信体系结构无缝集成;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要求特种作战专用电池使用时间长、功率高、可互换、数月时间内可反复多次充电、几乎无信号特征。

与这些具体装备技术相比,更应引起重视的是空天特种作战。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突破,通过先进运载平台开发和对现有技术的改造,各种远程打击工具和平台被用于从空天发起特种作战,导致空天斩首已从科幻走向现实,常规作战日趋呈现特战化趋势。

空中特种作战呈现预置化。在某些领域,特种作战呈现出预置型特征。例如,以计算机软件特别是源代码为特殊武器,在关键时刻远程启动,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夺取武器控制权。作为专为网络中心战设计的第四代战斗机,美国F-35机载软件拥有大约800万行源代码,堪称世界上最复杂的飞机控制软件之一。战机的飞行控制、综合航电、武器发射等几乎所有操作全由计算机控制。正是由于其先进性,有一部分国家向美国采购了这种战机。然而美国同时宣布,不向合作研发国或购买国公开F-35战斗机机载软件源代码。这就等于说一到战时,美国一方可通过数据链激活飞行控制系统中预先设置的后门或者木马程序,远程掌控他国已购买的F-35的飞行姿态、航路航线以及打击目标等信息,在必要时还可通过人为设置故障,甚至直接接管飞行中的F-35的控制权。届时,即便是盟友装备的F-35也可能频发故障,或者在飞行中“意外坠落”,甚至倒戈攻击本国飞机和地面目标,成为与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僵尸”类似的“战斗机僵尸”。

空天斩首将可能出现。伊拉克战场上的“斩首行动”,实际上就具有空天色彩——美军所打击的目标,得到了空天通讯卫星的指引。为了加强这种空天斩首威力,当前有的国家正在谋求将核导弹改装成常规导弹。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每小时飞行数万公里的高超音速飞行能力,作为超远程作战武器,常规洲际导弹将成为反应最快的全球化作战平台之一,能在接到作战命令后1小时之内,对全球任何地点转瞬即逝的目标实施极速打击。此类空天斩首行动,改变了传统的前沿与纵深概念,改变了战场时空观,对远在万里之遥的目标构成了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

此外,未来特种作战也可能借助空天飞机从太空发起,航天员将成为空天一体特种作战突击队员。美军“猎鹰”超高速X-37B空天飞机既可充当侦察、监视、预警平台,亦可用作空间武器发射平台,更是特种作战运输载体,可担当远距离高速运输特种作战部队工具。它既能在大气层内作高超音速飞行,又能进入轨道机动飞行,大大提升了全球投送、全球打击和特种作战能力。

当然,对于现代特战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战争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和加强研究。但技术永远不是万能的,整体而言,要提高现代特种作战能力,在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创新特战理论,完善相关指挥机制,合理设计特种部队的构成。如印军强调,特种部队是未来冲突中的“强力增效器”,将在未来作战中开展联合行动,在战略级、战役级和战术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支配作用。为加强特种部队展开集体行动的联合性,印度把海陆空三军的特种部队合并为一支联合快速反应特种部队,并聘请以色列军方进行训练。在指挥上,印军特种部队不隶属于任何部队,直接受命于战场最高指挥官指挥等。

回顾二战特种作战历史,审视现代特种作战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迅猛发展的变革浪潮,从实现强军目标的战略高度前瞻未来,大力创新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特种作战理论,牵引特种作战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发挥好特种作战的战略杠杆作用,推动我军联合作战跃上新高度。

(《解放军报》2015年06月30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