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化育人实战加注 让军校更像军营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微粒 徐北巨责任编辑:康哲
2016-11-30 14:11

■营造战斗气息、浓厚打仗氛围,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武化素养

■强化学员的战斗意识和打仗本领,是军队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武化育人 润物无声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多措并举强化学员战斗意识和打仗本领

■王微粒

照片合成:梁 晨

10月25日清晨6点,随着一声哨响,电子工程学院一旅全体人员全副武装迅速完成紧急集合,随即展开应急拉动和处突演练。站在排头的一旅旅长荣之文说,像这样的战备训练每月一次,已经成为了学员训练的常态课目。

近两年,该院针对院校战斗气息不浓、打仗意识不强等问题,课上课下多措并举,持续加大武化育人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校园绝非安逸之地,培养打仗人才须从武化抓起

2014年,该院对大四学员进行军体达标摸底测试。结果让人担忧:100米通过率89.4%,5000米通过率87.6%,单杠通过率85%,400米障碍通过率82.1%,而以1项不通过,成绩即为不合格来计,整体达标率更低。

无独有偶,在同期开展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对于在校期间想学什么,96%的学员表示只要考试得高分,68%的学员提到想学图像处理、视频制作等,到部队算有一技之长,只有不到30%的学员提到想学习军史战例和军事技能。而在军校是否有军味方面,超过半数的学员觉得军校的生活味多于战斗味。一些从部队考学来的学员甚至说,军校每天生活相对规律,还有周末和寒暑假,除了操课和体能,似乎跟地方大学没有太大区别。

两份沉甸甸的报告引起了该院党委的思考:现在的军校学员作为未来战场的指挥员,如果没有打仗意识和过硬本领,怎么适应部队节奏?怎么胜任岗位需要?怎么带兵打仗?

浇花要浇根,解题须寻本。如何实现院校教育向打仗聚焦、向实战靠拢,进一步解决学员到部队水土不服、军味不浓、武化不足等现实问题?多个由常委带队的调研组分赴教研一线,历时一个月,带回了从课堂中、障碍场上、学员宿舍里听到的官兵声音。

经过多轮调研和讨论,该院党委逐步达成共识: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打仗人才,先要有从难从严贴近实战的氛围。院校育人,须从武化抓起。

于是,从2014年开始,该院着眼增强学员军人意识、打仗意识,在思想教育、教学训练、作风养成等多方面下气力,营造战斗气息、浓厚打仗氛围,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武化素养。

事事处处加注军味战味,让学员瞄准打仗储备能力

“什么是武化?就是让军校更像军营,让学员更像军人。”在2016级新学员的一次集中教育中,该院政治部主任王国新这样说道。

“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给水壶换水”,二旅21营学员郭志宇告诉笔者。该院每月组织一次战备周活动,期间随时可能全装紧急拉动,必须保证各项物资准备就绪。走进学员宿舍,背囊、雨衣等装具放在床头,武器装备就在门后,一声哨响,部队马上携装集结。

战备等级转换、战备教育、应急演练、轻武器射击……翻开学员营的训练计划本,发现不少紧贴部队的课目;贝卡谷地之战、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校园各个角落的灯箱橱窗上,信息作战的经典战例引人驻足。

当兵打仗的意识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点滴细节流入了学员内心。

教学主渠道更是武化育人的主阵地。两年来,该院对80多个专业、600余门课程进行了全面修订,加大外场课、实装课、推演课比重,依照军事训练大纲和部队需求,对各层次学员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实战加注”。

为了让学员零距离感知部队,去年,该院将无人机专业毕业学员按建制营编入东部战区某旅序列,与部队一道完成了全程13个作战课目的训练,在全军院校首次实现无人机信息作战实飞实控实战教学。

课堂上练兵热潮涌,课堂下论战氛围浓。每周二、四晚的自由活动时间,该院21个第二课堂俱乐部就好戏连台:主讲军事高科技的“搏穹”军事讲堂至今已举办40多期,期期爆满;读书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接连展开;论兵堂、虎贲文学社、军事格斗俱乐部、武装定向越野组等多个小组将内外兼修、文武兼备的育人目标融入了活动中,让学员像准备打仗一样储备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