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乎,松毛岭?壮哉,长征前的最后血战!

来源:人民前线作者:刘汝山 朱志刚 丁俊峰责任编辑:姚远
2016-09-07 19:51

“八月十四过中秋”

烈日当头,8月30日下午两点,我们登上松毛岭七岭高地。站在已被重新修缮的当年的瞭望台,俯视战场,当年10余万人的激战仿佛就在眼前,那烈日与战火烧烤下的战壕里依稀传来呐喊声,如咆哮的风声杀气腾腾。

“白匪诡计真恶毒,八月十五来进攻,红屋军民齐动手,保卫苏区万万年。”听钟鸣老哥说,马上就到中秋节了,但在中复村,人们却保留了当年在农历八月十四过节的习俗。1934年9月23日是中秋节,刚因温坊战斗损兵折将的国民党军,决定在中秋节这天突然发起攻击,妄想一举消灭红军。然而,反动派的伎俩早就被苏区政府获悉。于是,苏区政府将计就计,与乡亲们相约八月十四过中秋,过完中秋共同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苏维埃政权。

记者翻阅历史资料看到,1934年9月23日,奉命坚守松毛岭的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地方武装及苏区群众不足两万人,在松毛岭与6个师10万之众的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搏杀。尽管当时苏区越打越小,但苏区百姓和红军将士仍然保持了极高的战斗热情和必胜决心。松毛岭一带的苏区群众“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人人参战抬伤员、作后勤、当儿童哨,将门板全部作了担架,积极参战热情空前高涨。9月28日晚,红九军团奉命先行撤出战斗,在中复村集结。9月30日,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前举行万人誓师会后,红九军团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保佑红军的“镇武祖师”

在南山镇武装部部长刘目发带领下,记者一行沿老319国道前行。在松毛岭爱岽头处,刘部长指着一个位于交叉路口、茅草旺长的突出部说,那里有村民们在1953年底自发建的松毛岭烈士纪念碑。我们走近纪念碑,“烈士纪念碑”5个字已模糊不清,唯有碑下的一束鲜花让人肃然起敬。据说,那年剿匪烧山,火过之处,村民们发现满山坡都是累累白骨,最后竟收集了数千具白骨合葬于此。

当即将结束采访时,钟鸣老哥告诉我们,他家里有9人为中国革命牺牲,祖父并不是曾祖父的亲生儿子,而是从南下躲避日寇入侵的外乡人那里买来的。因为,曾祖父的两个儿子,一个牺牲在苏区,一个牺牲在湘江。在中复村,像曾祖父这样的绝户人家有100多户。在长窠头村,陈姓一家14位红军、9位家属都被反动派杀害了,成了绝姓。所在南山镇,500多人参加长征,仅有9人到达陕北,而中复村仅有1人。

那一年,红军走得如此匆忙而悲壮!中复村的乡亲们望着亲人远去的背影,唯有默默地祈福和祈祷。钟鸣老哥在“红军桥”上指着桥中的神龛告诉记者,“镇武祖师”在北方称玄武大帝,守护四方平安。原来,这座神像在村东边的刘坑口,那时从“红军桥”上走出去的红军多,当地百姓就把祖师爷搬到桥上来祭拜,盼望亲人能早日平安归来。今天,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还会有老人前来祭拜,口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回来吧!”

走出松毛岭,记者的心情一如七天七夜血战后撤出阵地的红军将士,思绪也如那些飘落在松毛岭的红军魂魄,早已融入了那生与死的战火之中,又怎么舍得远走它乡呢?松毛岭上那些遗留下来的战壕、瞭望台和埋在泥土里锈得近乎粉粒的弹壳,都在默默地迎接着松毛岭下先后建起的三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地诉说着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红军故事。

因为,纪念碑上记录或没有记录的红军将士,正是即将开启的人间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铁血送行人,万余红军将士以自己的牺牲为党中央和红军赢得了安全出发的时间,或者说为中国革命赢得了胜利的曙光。

悲呼,松毛岭?壮哉,长征前的最后血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