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5月6日:立夏——对时局失去信心的荣毅仁已经在香港租好房子,准备迁居。上海解放第一天的所见所闻,又让他了下来。44年后,77岁的“荣老板”当选国家副主席。
湿漉漉的江南,进入了多雨的季节。
南京解放后,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解放军将一鼓作气解放上海时,这支队伍却按兵不动。
“解放上海是一场特殊战役。”活到了104岁高龄的时任华野特种兵纵队司令的陈锐霆将军生前回忆,“毛泽东说,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不仅要军事进城,还要政治进城。”
“为此,打上海我们也作了两手准备,除了军事准备外,还有一个就是政治准备。”陈锐霆在上海解放后又担任了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在距上海仅200公里的小县城丹阳成立了一个庞大的上海接管班子。”

1949年5月25日,人民解放军自浦东渡过黄浦江,准备进入上海市区。
此时的上海,钢筋水泥筑成主碉堡3800个,碉堡间战壕相连,壕内可以行吉普车;永久半永久性的掩体碉堡一万多座,电网、鹿砦数不胜数,还有2万多颗地雷……国民党称其为“摧不毁的斯大林格勒第二”。
“死守上海、决战上海,是蒋介石败退大陆前最顽强的一次挣扎。”今年93岁的王楚英时任国民党防守上海的主力部队52军副参谋长兼296师参谋长。
“打上海是瓷器店里打老鼠。”陈毅下令: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部队进城一律不许住民宅,天王老子也不行。
“上海战役比正常作战要艰苦得多,歼敌一个营,甚至要伤亡1000多人。”多少年过去,苏州河畔的战斗留给老战士秦基的记忆,始终是一片血红。

人民解放军某部从南京路开赴苏州河畔,围歼顽抗的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