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没有归来的飞行丨万家灯火要团圆,军人注定难成眠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雪振 张翼飞等责任编辑:柳晨
2017-01-23 17:17

我所在的南疆军区,驻地极其偏远,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社会依托条件极其落后,尤其是边防连队,都驻守在喀喇昆仑山和藏北高原的雪域之中,不要说执勤巡逻苦,单是做好吃饭吸氧这样的基本活动,都是不容易的事儿。

在喀喇昆仑山里,有一个叫康西瓦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名叫康西瓦的烈士陵园。陵园里,长眠着100多名烈士,他们牺牲时,大多二十岁左右,为了祖国安宁,他们的年轻样貌在战火硝烟中瞬间定格,再也无法回到远方的家。

同样是在这座山里,有全军海拔最高的机务站——红山河机务站。那年,央视摄制组来到红山河机务站采访。令他们分外好奇的是,无论屋里屋外,张定燕总戴着一顶军帽。在室内拍摄时,记者想请他摘下帽子,张定燕不好意思地说:“头发快掉光了,不太好看。”由于高原缺氧,不到30岁的张定燕几乎谢了顶,因为担心父母见了伤心,他甚至从不主动提探亲休假的事儿。

后来,摄制组把他请到央视做访谈。一位大学生问他:“条件那么苦,你守在红山河后悔吗?”张定燕平静地回答:“我们每次上山都要经过康西瓦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100多位烈士。我不止一次看过他们的墓碑——大多十八九岁——为了保卫祖国,他们已经在雪域高原长眠了几十年。问我后悔不后悔,在那里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答案,张定燕知道,年轻的翻译知道,长眠于高原雪域的烈士们更知道:万家要团圆,就需要有人做出牺牲。

正如一个曾长期征战新藏线的老兵说,上了山,命就不是自己的了。但明知道随时会牺牲,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命拴在车轮子上,不讨价不还价地跑了12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