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00=?这道算术题背后“藏”着时代新课题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李兵正 高志文 等责任编辑:董玥
2017-11-20 16:11

“家常菜”炒出新滋味,爱吃才是硬道理

经常性思想工作是道“家常菜”,人人都会炒,家家味不同,战士们爱吃才是硬道理。

有这样一则关于基层餐桌上的故事,让人嚼之回味——

某连野外驻训,条件所限,伙食下降,战士牢骚不断。“餐桌上的负面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必将波及到训练场。”发现问题苗头后,连队召开“诸葛会”,想了一妙招:安排战士代表轮流当“炊事班长”,让他们立足现有条件改善伙食。用DV拍下这些“炊事班长”们为改善伙食急得抓耳挠腮的镜头,连队制作了一部微电影,取名《班长难当》。微电影播放后,在全连激起共鸣。大伙儿对炊事班的难处感同身受,牢骚顿消,心平气顺。

一部微电影,巧炒“家常菜”。聊起这个故事,某旅政委高鸿宾说:“读懂战士的心,把准战士的脉,才能理顺他们看不惯的,排解他们想不通的,寻找到打开心门的把手,把堵在心口的‘石头’搬出来。”

“菜”虽家常,巧“炒”不易。“经常性思想工作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一路调研,许多带兵人都发出相同感慨:抓好经常性思想工作一定要有辩证思维。

“虚”与“实”——某特战旅政委武仲良认为,如果只讲简单的大道理,现实问题不解决,思想工作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果只顾及解决物质需求,思想工作跟不上,就会让人在追求物质利益中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一观点在现实中有诸多印证。有的单位在做经常性思想工作时过多强调“服从”和“正确对待”,而不能设身处地为官兵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因而收效不大。

“情”与“理”——经常性思想工作主要靠说理,但“理”不能离开“情”,否则就会枯燥干涩。某旅政委任志远说,如果没有把战士装在心里,就算你把道理讲得天花乱坠,他们也听不进去,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单位做法简单机械,“管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不能在官兵“最盼”上赢兵心、“最急”上见真情、“最烦”上改作风,怎能实现官兵之间“心与心的交往、情与情的沟通、爱与爱的凝聚”?

“堵”与“疏”——人的思想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当官兵思想出现苗头性问题时,如果及时提醒,就可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相反,对错误的思想苗头,如果任其发展,就可能由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做思想工作不同于看病,但道理是相通的。”在火箭军某旅政委仇念平看来,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摸准官兵思想脉搏,是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的前提。会“堵”很重要,懂“疏”更关键。

“传承”与“创新”——“现在的兵越来越难带”是诸多带兵人的由衷感慨。海军某支队政委吴谦认为,时代变了,人与人的沟通方法也需要改变,既要会用“婆婆嘴”等传统手段,还要玩转信息网络新本领。网络时代,沟通讲究短、平、快,讲究新思想、新风格、新手段,讲究内容与方法并重,只有“有意义”与“有意思”并重,才能把“家常菜”炒出新滋味。

党的十九大为强军兴军擘画了宏伟蓝图,制定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既为各级做好基层官兵经常性思想工作赋予了时代课题,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平台。把这项工作做扎实了,实现强军目标就会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就能把广大官兵的思想和意志、力量和行动凝聚到强军实践上来,从而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再创新的辉煌。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11月20日第5版,原标题为《战斗力建设不容忽视之“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