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继续进行反“围剿”斗争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责任编辑:卢建霞
2015-02-27 15:20

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反“围剿”的失利

1932年5月,蒋介石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集大批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从1932年7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采取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先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准备在得手之后,再全力进攻中央根据地。

1932年7月14日,蒋介石调动约30万军队,发动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这时,在鄂豫皖地区的红四方面军有4.5万余人。

此前,红四方面军在连续取得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主力和地方部队均有较大的发展,鄂豫皖根据地空前扩大。张国焘被胜利冲昏头脑,竟认为国民党军队已成为“偏师”,它“动员任何多少部队,都不堪红军的一击”。他积极执行临时中央关于攻打中心城市、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冒险主义方针。第四次“围剿”开始前,他盲目轻敌,不做反“围剿”的准备,坚持所谓不停顿的进攻战略,以实现所谓威逼武汉的计划,导致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作战中一开始即处于被动地位。

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主力出击平汉路的信阳至广水段。鉴于国民党军队正在加紧部署“围剿”和红军已经转战七个多月之久,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人建议停止在平汉路上的进攻作战,将主力集结到适当地区进行休整,认真做好反“围剿”的准备。张国焘拒绝这个意见,命令红军主力南下围攻麻城。8月初,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黄安危急,张国焘才决定撤麻城之围,命令疲惫的红军主力兼程赶往黄安,后又转向七里坪地区,堵击敌军。红军奋勇冲杀,虽给敌军以重创,自己也遭到重大伤亡。随后,国民党军队开始会攻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治中心新集。红军虽经五天激战,毙伤敌军2000余人,但敌军仍继续向前逼进,形成对红军三面包围之势。红军不得不退出新集,东转皖西。

红四方面军主力到达皖西金家寨、燕子河地区之后,又面临国民党军队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9月13日、24日,张国焘连电临时中央告急。苏区中央局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接到临时中央转来的张国焘的电报后,立即回电。电报对红四方面军如何摆脱困境提出正确建议:为了打破敌人深入根据地的分路合击,红军不应“固守一地,求战太急”,而应诱敌深入,争取在有利条件下,“在运动中选择敌人薄弱部分,猛烈打击与消灭敌人一点后,迅速转至另一方,以迅速、果敢、秘密和机动求得各个击破敌人,以完全粉碎四次‘围剿’”。但这时的张国焘已由盲目轻敌变为惊慌失措,认为“红军只可打一仗,就没有打第二仗的力气了”,不去执行这一正确的方针。10月10日,张国焘在河口以北的黄柴畈主持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提出主力“暂时离开苏区”向外线作战、伺机打回苏区的主张。会后,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余人越过平汉路,向西转移,实际上放弃了鄂豫皖根据地,只留下少数部队(先后组成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当地艰苦奋战。

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经过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翻越秦岭,渡过汉水,历时两个多月,行程3000里,于1932年底由陕南进到川北地区,开辟了川陕边根据地。

蒋介石在“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同时,另以10余万兵力向湘鄂西根据地发起进攻。1932年7月初,国民党军队首先进袭襄河两岸,企图消灭红三军和占领湘鄂西根据地。中共湘鄂西分局书记兼红三军政治委员夏曦执行冒险主义方针,先是轻敌冒进,命令红三军主力进到襄河以北的京山、应城、皂市之间的地区寻求作战,遭到损失后又转而实行消极防御,在根据地内构筑堡垒,准备固守。红三军因此遭到很大伤亡。8月,国民党军队向洪湖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9月初,根据地大部分地区被敌军占领,后方机关和人民群众遭受重大损失,仅伤病员就有2000余人落入敌手。10月,根据湘鄂西分局的决定,红三军主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经豫西南、陕南,沿川鄂边境南下,历时两个多月,于12月到达湘鄂边的鹤峰地区。随后,红三军即转战于湘鄂川边地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