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长征途中的“英雄气场”,寻访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师”

一场重写历史的强渡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袁新文 张璁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4-19 11:07

(二)

81岁的宋元勋老人陪同记者走访当年大渡河边的战斗遗迹。宋元勋出生那年,红军来到了安顺场,他从小就听老人们讲那段故事,岳父杨文有就是当年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摆渡的77名船工之一。

“敌人在对岸修筑了工事,俯视整个河面,必须先拿下才能夺取渡口。但是只有一条渡船,还要搭载船工,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渡过去,只能挑出十几个战士先抢渡。”宋元勋说,当时要挑选战士的话刚说出去,各连就你争我抢了起来,“明知执行这个任务有多么大的危险,可是对于谁上‘第一船’都互不相让。”

孙继先亲自挑选了17位勇士,组成突击队,由二连连长熊尚林带领,每人背一支短枪,一支花机关枪,带一把大刀,几个手榴弹,乘着渡船冲进了敌人严密把守着的大渡河。

当时战斗的一幕,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指挥战斗的团长杨得志记录于《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船工们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浪颠簸前进,船四周满是子弹打起的浪花。几乎岸上所有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突然,一发炮弹猛地落在船边,掀起一个巨浪,渡船剧烈地晃荡起来。”

但勇士们还是拼命靠上了对岸,并沿着台阶向敌人的工事发起进攻。宋元勋指着一个复原的炮楼告诉记者,当时敌人一营有几百人,除了红军在河的这岸架设轻重机枪对其火力压制之外,当时还有“神炮手”赵章成将仅有的几发炮弹全部命中敌人要害。

枪林弹雨中,勇士们杀得敌人的“双枪兵”溃不成军,终于攻占了对岸,强渡大渡河的壮举从此写进历史光辉的一页。纪念馆讲解员在一块巨大的战场沙盘前,演示了后来的战情:红军控制渡口后,又缴获了两条渡船,并加紧抢渡,前后共渡过8000余人。

(三)

今天,在大渡河畔矗立着一座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以学生们组成“十七勇士中队”的方式被纪念着。记者来到学校时看到墙上悬挂着一幅标语:“我们是红军的血脉,我们是革命的后代”。多年以来,这所学校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援建和灾后恢复重建继续传递着红军的精神。

记者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路北上来到塞北张家口,这里驻扎着其中一支当年渡河的种子部队,今天的陆军某机步旅。

步入军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方巨石上刻着的三个大字——“红一师”。在其旅史馆内,大量的展品讲述着这支部队由其前身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一步步走来的光荣历程,“强渡大渡河”“狼牙山五壮士”等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都在这里。“大渡河精神首先是敢打头阵,奋勇争先。”该旅政委刘海成对记者说,这股精神今天依然激励着全旅官兵。

在众多的红军故事里,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第一只船上还曾发生过这样一幕:当时第一船的渡河突击队马上要出发,突然一个小战士跑出来哭嚷着“我要去,我一定要去”。他的求战情绪感染了指挥员,最后批准了他上船,他也成为后来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之一。

就在记者在战士们中间采访时,发现了这一脉相承的精神依然闪耀的例证。1990年出生的刘刚,2009年底从清华大学中断大三学业参军入伍。有一年某地发生山林火灾,连队奉命前去救火。准备登车之际,指导员怎么数都多了一个人,原来是刘刚悄悄加入队伍。“有了急难险重任务,连队怎么能落下我呢?”在刘刚一再要求之下,指导员最终答应了。采访中,战士们告诉记者,这样的人才有红军部队特有的兵味。

“红军将士用自己的鲜血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忠诚。今天,我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枪,更要传好红军心中的魂。”在旅史馆的留言簿上,记者看到官兵们留下的这样一段话。

最好的传承是行动。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打头的“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就由该旅参与组建,每一位参阅官兵都把严谨细致的作风发挥到极致:摆头方向精确到度、行进步幅精确到厘米,计算步速精确到秒……

从北到南,大渡河精神生生不息。当年奋勇登上“第一船”的二连,在长征途中被誉为“大渡河连”,历经革命战争岁月血与火的洗礼,如今这个光荣的名字被带到香江之畔,在和平年代成为驻港部队中一面鲜亮的旗帜,并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

冲出安顺场,突破大渡河,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道路,而当年那支红军留下的种子部队还在续写着新的辉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