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如何践行群众路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何立波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6-01 09:08

方志敏是赣东北苏区的主要缔造者,他情系群众,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群众观念,成为我党早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驱。

方志敏出生在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农民家庭,切身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他憎恨土豪劣绅,内心深处自小萌发了怜农爱民的思想和追求光明的渴望。1927年底,方志敏等领导了弋(阳)横(峰)两县农民暴动,创建了赣东北苏区。为保障贫雇农的利益,1928年11月,方志敏领导颁布了《临时土地分配法》,将豪绅地主和一切封建祠堂庙宇的土地全部没收,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进行分配且归农民所有,还颁发土地证确权。这一举措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同时,苏区内农副产品产量迅速提高,物价下降,“四块钱一担米,一块钱八斤肉”。群众兴高采烈地唱道:“谈谈苏区景呀,同志们听一听呀,苏区的幸福说不尽呀,工人天天有工做,穷苦农民有田分,生活好得很嘞。”广大工农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苏维埃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谋利益的,他们对苏维埃的信仰和拥护日益提高。

如何改善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这是方志敏时刻在琢磨的事情。如针对农民购买农具、耕牛或做小生意缺少资金的问题,食盐及各种日用品缺乏问题,还有婚姻、孩子上学、开办俱乐部、清洁卫生、白区迁入群众的安置、老弱病残救济直至桥船路等问题,在方志敏的关心下,都被苏维埃都列入议程,想方设法妥善解决。也是在方志敏的倡导下,赣东北苏区(1932年11月改称闽浙皖赣苏区)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各乡有列宁完小,各村有列宁劳动小学,15岁以下儿童能够入学。苏维埃政府实行扫除文盲教育,广泛开办了工农夜校和识字班。1930年底,赣东北苏区在全国苏区率先创办了妇女职业学校——省三八女子职业学校。苏区非常重视发展群众文艺,积极创办群众文化娱乐场所——红色俱乐部。以乡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位,共建有俱乐部400余个,经常开展读报活动、教唱革命歌曲、演文明戏等。

针对广大群众的卫生和健康状况,方志敏提出要给劳苦群众普及卫生常识,经常组织卫生运动,开展卫生检查,发放卫生宣传单。他指示苏区各地积极开办工农药店,要求红军医院尽可能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为增强人民体质,苏区发出了“要尽量发动群众的体育运动”的号召,接连几年春季和秋季,省苏维埃都举办了体育运动会。方志敏还亲自设计和筹划修建了供广大群众休闲的列宁公园、游泳池和红色广场,深受群众欢迎。

为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方志敏经常深入基层调查,掌握一手资料,作为决策依据。为研究分配好土地的问题,他曾多次到农村调查,对土地政策作了修正。1930年秋,方志敏从景德镇返回葛源,沿途作调查,发现形势好转以后有的地方政权强迫命令、打骂群众,有脱离群众倾向,甚至贪污腐化,丧失阶级立场。为此,方志敏写了《苏维埃与群众关系问答》的通俗小册子,教育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防止和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各县以此小册子为教材办了干部训练班,各级新生的红色政权作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方志敏特别注意把群众路线贯彻到革命政权的建设和领导工作中去,并逐步制度化。1933年春,为开好省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方志敏提前两个多月广泛征求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同时规定了县、区、乡苏维埃定期向选民报告工作的制度。他说:“苏维埃政府,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德谟克拉西(即民主)的政府,也是最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的强有力的政府。”“它能不用一点威力和强迫,领导群众向敌人作斗争,作各种建设事业。”

一口农家话,使得方志敏更加平易近人。他走村串户懂得农民心,与农民交朋友,倾听民声。他起草的文件和编写的教材,语言通俗,把马列主义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通俗化,有的还使用问答格式,工人农民普遍感到好懂好记。谢觉哉曾公开称赞:方志敏撰写的文件“都是用农民易懂的字句,写出人们的情绪和确实可行的办法,以解决当前的困难问题,指出奋斗的光明的远景”“是整工作人员官僚主义的一副圣药”。

为防止出现脱离群众,方志敏创造性地推行了“巡视制度”,规定各级苏维埃仅留三分之一的人负责机关日常事务,其他三分之二的人都必须经常出去巡视。以德兴县为例,县苏维埃共有13名干部,经常只有一两个人守机关,其余都深入到一线区乡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巡视人员全部回到县里汇报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讨论决定下一步工作计划,然后回到各自联系的地方继续工作。通过这种“巡视制度”,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苏维埃的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方志敏的带领下,赣东北苏区的党群、干群、军民关系非常和谐,群众把共产党、苏维埃和红军看成是“命根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