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我军打击日寇的“头响炮”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张颖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8-15 16:37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东渡黄河后与日军的第一次交锋,也是1894年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首个胜利。

恒山与五台山,是山西东北部的两座雄岭,两山对峙,其间仅有一狭窄川道相通。正是在这条狭窄的川道间,1937年9月25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师以一场漂亮的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战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1985年,86岁高龄的聂荣臻元帅作诗《忆平型关大捷》来纪念这场战斗,全诗如下:“集思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今天,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沿着聂老的诗境,再次回顾这段抗战史上的不朽神话。

聂老诗中所提到的上寨位于山西灵丘县南部山区。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115师在此分别召开了旅团以上领导作战会议和连以上干部动员大会,最终完成了平型关战斗的战略部署和战斗动员工作。从这里出发,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战斗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扬言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继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和热河、冀东后,日军开始向我国华北大举进攻。京津沦陷后,日军沿平绥、京汉、津浦线进犯,一时间战火烧遍华北大地。

日军深知,欲全面控制华北,必先占领素有“华北之锁钥”之称的山西。9月初,晋北重镇大同及周围各县相继沦陷,晋北门户大开。山西的实际掌权者、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匆忙指挥军队,沿雁门关一线依托长城和尚未完工的国防工事布防。然而,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凭借着多年对中国各关隘和兵力部署的了解,面对雁门关的重兵布防并未强攻,而是选择沿蔚代公路迂回进攻广灵、灵丘,夺取防务空虚的平型关,进而向北抄断雁门关守军后路,向南直取山西首府太原。日军这一进攻战略令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原来的战略部署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战局急转直下。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入侵山西以后,先后制造了阳高屠城、天镇屠城等40余起惨案,无数无辜百姓倒在了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三晋大地一片腥风血雨。一时间,山西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恐日病”“亡国论”甚嚣尘上。在此民族危亡之际,能不能打一场挫败日军锐气、大长人民志气、鼓舞全军士气的大胜仗,成为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勇敢无畏的八路军115师背负着人民的期望,日夜兼程,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

9月19日,八路军115师到达灵丘上寨地区。9月20日,日军二十一旅团攻占灵丘,挥师直指平型关。23日凌晨,八路军总部给115师下达了向平型关出发、痛击来犯之敌的作战命令。23日上午,115师旅团以上领导召开了作战会议,拟定了作战方案。午饭后,115师连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在上寨村小学校东侧的土坪上进行。这次大会对这次伏击战作了具体部署。整个伏击部队在平型关东南侧的关沟至东河南镇约10多里的山地上摆成一字长蛇阵。“蛇头”“蛇腰”“蛇尾”分别是杨得志、陈正湘率领的685团,李天佑、杨勇率领的686团和徐海东率领的687团,他们分别执行对敌的“拦头”“斩腰”“断尾”任务。688团作为预备队。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刘云彪的骑兵营分别向平型关东北和东边开进,执行打援任务,配合主力作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