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南湖红船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召开了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细究党史,会发现有很多疑问有待挖掘。比如,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为何距离六大间隔了整整17年?等等。历史的谜团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党建读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党代会历史细节——从一大到十八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把揭开谜底的钥匙。
这本书告诉我们,早在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就把召集七大作为全党“最不可延迟的任务”之一。可为什么“最不可延迟的任务”变成间隔最久的会议了?一方面,随着五次反“围剿”及长征的进行,革命形势日益严峻,抗战的全面爆发又一次延迟了七大。193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就召开七大“立即进行准备工作”,部分地区选举了七大代表。1940年,甚至部分代表已经抵达延安。但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使得七大日程再次延迟。直到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召开七大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政治和思想上的准备,之后才召开了中共七大会议。
原定的七大会期较短。大会开始后,代表们纷纷要求延长,让大家有更充分的时间交流和讨论。一开50天的七大,成为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中会期最长的一次。
以问题引领叙事
《党代会历史细节——从一大到十八大》的作者李颖是中共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基本著作的撰写,长期跟踪研究党代会历史。她曾经在文章中讲述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5月,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长子、时年31岁的李葆华策马急奔延安,他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在赶赴盛会的途中,他和战友遭遇日军伏击,一名代表坠入深沟壮烈牺牲。“为了开党代会,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同于叙述党史教科书式的严谨或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在这本书中,李颖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方式:篇章全部采用问题的形式,共设计了109个问题。这使原本略显严肃的学术命题立刻脱掉了“阳春白雪”,引发普通读者的兴趣。例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一大?六大为何远赴莫斯科召开?八大党章为什么没有提毛泽东思想?凡此种种,使学术问题通俗化、学理研究大众化,增加了可读性。
这一个个问题如炮弹一样打出,直击读者内心的各种疑窦。此外,通过重重问题的设置,使本书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在增加文字通俗性的同时,文章的学理价值并没有丝毫减色。
如果说党史研究容易陷入大量历史材料的堆砌和历史沉渣的筛炼,那么最新史料的挖掘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运用,则成为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对于中共六大的叙述,其中一个部分就采用了中央档案馆在2015年编选文献中的新发现,即在1928年六大会议期间使用的“中共六大会场规则”的原始文本。分“会场秩序”和“议事细则”两个部分,共列15项要求。议事细则规定得也特别详细。如“对于讨论之发言每人至多三次”,对于政治报告的讨论发言,要求第一次至多40分钟,第二次15分钟,第三次5分钟。同时指明:“发言时如涉及讨论范围之外时,值日主席有权制止。”诸如此类的要求,保证了大会的高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