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存亡之际,抗联战士依靠什么坚持斗争

来源:辽宁日报作者:王敏娜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0-30 15:00

抗联用的生产工具。

核心提示

近期,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又征集到一些东北抗日联军的药品、衣物等实物,这些文物,反映了抗联在物资紧缺、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的史实。

在最艰苦时期,抗联战士时刻面临着冻死、饿死和战死的威胁,他们依靠生产自救以及老百姓、爱国人士的帮助,顽强作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牵制和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陷入苦战:“枪不响吃不到饭”

一件破旧的羊皮袄,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几份用带着血渍的纸张包裹的中草药……这些都是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近年来征集到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使用过的物品。

“这些在今天看来破败不堪的物品,在抗战年代却是抗联的‘命根子’。”9月5日,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张鹏一这样对记者说:“东北抗联是一支开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恶劣的抗战部队。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在后勤补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奋起反抗,各地涌现的抗日义勇军多达50多万人,在日本侵略者的“围剿”下,义勇军的斗争渐渐转入低潮。”张鹏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抗战。”

从1933年开始,日军强制推行归屯并户,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制造“集团部落”和“无人区”,试图把东北抗联饿死、困死。

“那时‘集团部落’几乎遍布东北全境,有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被强行迁入到实行残暴统治的大屯子里,称为‘集团部落’。到1939年时,全东北共建成‘集团部落’12565个。”张鹏一说。

为了防止老百姓支援抗联部队,日军还制定了许多具体规定。比如,为了防止老百姓给抗联部队送粮,“集团部落”不仅实行严格的粮食定量,平时外出下地干活也只准带一顿饭的干粮。“集团部落”周边禁止种可直接食用的土豆、地瓜、玉米、豆类作物,并增修了“警备道路”,附近禁止种高棵植物。与此同时,日伪军组织人力对山中种植的粮食、蔬菜以及抗联储藏粮、物的密营仓库进行破坏。

曾任杨靖宇警卫员的王传圣在回忆录中写道,抗联战士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枪不响吃不到饭”。

当时,由于日寇采取了“归屯并户”的政策,抗联战士想要吃饭就得攻克一个“部落”。很多战士饿得走不动道,有的因为吃黄腊、洋腊、喝盐水,身体都浮肿了。

除了切断粮道,日军还试图切断抗联的武器、药品以及被服等一切生活用品的来源。尤其是1938年之后,日军加强了封锁,抗联进入到最为艰苦的时期。

在那一时期,抗联战士时刻面临着冻死、饿死和战死的威胁。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后勤补给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独立的游击战争,牵制大批日军兵力。根据资料统计,抗联战士在白山黑水间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共消灭日军18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