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的湘江之战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东朗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0-31 14:53

蒋介石在湘江构筑了第四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中旬,实施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利用和粤军陈济棠达成的“借道”协议与蒋介石部署围堵的国民党军不到位的空隙,相继突破了国民党在江西、广东、湖南等地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向既定目的地湘西前进。

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初,蒋介石搞不清楚红军的战略意图,举措犹疑,但在红军通过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前,他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是“仍取肖党旧径”,即循肖克率领红八军团西征路线前往湘西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于是,在11月1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追剿西窜股匪,务须歼灭湘、漓水以东地区。”为此,他部署16个师77个团近30万人的兵力,配备空军实施侦察和轰炸,利用宽阔的湘江“天堑”构置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一举将红军歼灭。由此,在中央红军周围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左有粤军数万人布防在连州、星子一带;右有薛岳率“中央军”五个师正向零陵与红军作平行前进;前有湘江,已被湘、桂军阀近十个师封锁;后有周浑元“中央军”四个师,湘军李云杰两个师、李韫珩一个师追击。征程中的中央红军面临非常严峻的军事形势。

“大搬家”错失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有利时机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继续西进,11月22日先头部队长途奔袭占领潇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县,24日又攻克江华水口圩。25日,中央红军大部从湘南道县与水口间渡过潇水。

蒋介石在潇水“围歼”红军的计划破产后,严令桂、湘两军按原定计划,对已过潇水的红军先头部队进行夹击,对未过潇水的红军余部进行堵截,务必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11月25日,中革军委正式下达了从湘南强渡湘江、进军桂东北的作战命令。中央红军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军委纵队和八、九军团随后,五军团后卫的态势向湘江前进。27日,两翼前锋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控制了从兴安的界首到全州的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打开了前进的通道。

但是,随行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缓慢的行军速度,严重影响了全军的突围的进程。其时,这两个纵队也已到达灌阳以北的文市、桂岩一带,离最近的湘江渡点不到八十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就可到达。但是,由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中央政府,以及各个群团、卫生、后勤等非战斗单位及人员组成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达14536人),同时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军工机器、各种器械,甚至印刷机、文件档案、家具以及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等,装了数千担,由5000多个挑夫挑着随行,因此行动非常迟缓。26日,中央军委纵队从永安关进入灌阳的桂岩,一天之内只走了八公里;27日,从桂岩到文市,行程仅六公里;28日日,从文市到石塘,走了二十六公里;29日日,从石塘到界首,走了三十二公里。

“左”倾领导人在战略转移中实施“大搬家”,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机动性和突破国民党军重围的速度,丧失了以较小的损失渡过国民党湘江封锁线的良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