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镜鉴:抗战遗址的还原与呈现

来源:半月谈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2-28 15:26

芷江受降旧址:“凯旋门”前欢呼胜利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站在湖南芷江受降旧址前,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神情激动,心潮澎湃。因为正是在这里,1945年8月21日下午,侵华日军代表今井武夫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这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结束,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侮首次取得全面胜利。

走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最先看到的是四柱三门“血”字型的受降纪念坊,这座纪念坊始建于1946年2月,高8.5米,宽10.64米,其造型寓意着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血战,用3500多万同胞的鲜血换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受降堂是当时日本投降代表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的会场,1945年8月21日中国政府在此举行了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如今虽然经过了简单翻修,但会场依然保留了当年的格局。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前不久,当代诗词名家熊东遨参观芷江受降纪念坊后,百感交集,写下七律:“受降城下诵碑铭,一忆前情一恸生。倾国力皆心付出,满山花是血浇成。往来刀剑惊风雨,多少尸骸失姓名。省得立坊真要义,五洲从此不言兵!”

保护抗战遗迹,铭记历史荣辱

当前,许多抗战遗迹被修缮、保护和利用,它们提醒着今人以史为鉴、勿忘历史。然而,也有一些抗战遗迹年久失修,有的濒危或湮灭。

重庆是全国抗战遗址保存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渝中区中山一路的小巷内,中苏文协旧址已经成为危楼,剩下十多根石柱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旧楼,藤蔓和枯草沿着柱子绕上了房顶,白色墙灰脱落后露出里面灰色的砖头。所谓屋顶也是由几根木架子和残余瓦片构成,天花板的木板有很多裂缝。

作为抗战时期陪都和盟军反法西斯远东司令部所在地,重庆留下了一大批与抗战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史迹及代表建筑。据重庆市抗战遗址现状报告,重庆市抗战遗址共计767处,现存395处,消失372处,占48.5%。“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旧址”、“国民政府教育部旧址”、“新蜀报旧址”、“刘湘公馆”等建筑,近年来因城市建设用地需要,消失在栋栋楼宇间。

科学的保护机制也亟待探索完善。近期,由黑龙江、吉林、辽宁110家抗战遗迹管理单位参与的“东北抗战遗迹联盟”成立。此举将致力于加强跨地区、跨单位合作,建立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抗战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长期以来,抗战遗址保护存在权属关系复杂、利益难以协调等难题,处于繁华市区的部分遗址保护还面临城市开发的压力,甚至出现部分遗址被拆后另选址兴建“复制品”的现象。不少地方加大了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力度,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在保护理念上注意避免“保护性破坏”之痛。半月谈记者在一些抗战历史名城看到,当地遵循整体保护原则,避免打破城市原有机理,而把抗战遗址当作城市固有组成部分,让遗址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真正地还原历史、呈现历史、述说历史。

(参与采写记者:王建、刘硕、张琴、李建平、吴振东、潘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