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无休,“雏鹰”已经起飞
■贾伟艺 查良帅
飞行学员进行跳伞训练。朱晨奇 摄
空军航空大学组织飞行学员进行横渡水域训练。赵宇恒 摄
运-20飞机冲破厚重云层,2025年新录取飞行学员刘舒迪挺直腰板,望向舷窗外。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鲲鹏”将他们平稳送达这片承载无数蓝天骄子梦想的土地。
舱门开启,热烈的欢迎仪式扑面而来。一群身着飞行服的身影格外醒目——那是即将进入中级飞行训练阶段的飞行学员,他们挥舞着彩旗,为新战友送上真挚祝福。
此时,不少学子仍在暑休,但对空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学员来说,催征的号角已经响起。新生力量带着蓬勃朝气,争分夺秒展开学习训练,盼望着能尽早振翅蓝天;已经升空训练的雏鹰则在打磨着新的羽翼,向着蓝天发起新一轮的“升级之战”;战斗行军途中,先辈的足迹、英雄的事迹激励着大家奋勇向前……
“遇见”梦想,“遇见”考验,“遇见”英雄。在这个夏天,一批批雏鹰经历意志淬炼、思想洗礼和本领提升,在各种令人血脉偾张的“遇见”中奔赴万里海天。
“遇见”梦想
毕业季的骊歌还在耳边回荡时,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学员周文杰已经坐上北上的列车。
去年,得知招飞消息后,正在读大四的周文杰果断报名,并顺利通过选拔,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这个暑期,一批来自全军各院校的毕业学员齐聚空军航空大学,迎来全新的身份转换。
脱下“橄榄绿”,换上“空军蓝”,新鲜感尚未褪去,考验便接踵而至。与从高中生中招录的飞行学员相比,他们的“飞之初”训练节奏更快、强度更高,提升本领的紧迫感也更强。
简短隆重的入队仪式后,紧张的学习训练随即展开。10余门理论课程相继开课,不少课程难度较大。即便从小就是“学霸”,周文杰也感到压力倍增。体能就是一道难关。尽管在原军校打下了扎实的体能基础,但新增的战斗体能训练在要求上更加严格,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开课没多久,这批新飞行学员便养成了新习惯:课堂学习更加注重效率,课后带着问题继续思考,休息时间也被体能训练填满。“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原本有机会在空军工程大学攻读研究生的石鑫,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同样在空军航空大学的暑期,还有一群追梦的学员,他们迎来的是机型转换的新挑战。
7月末,该校某机场上,一架架战鹰按计划起飞。对于飞行学员吴帮科来说,这次飞行意义非凡。随着战鹰稳稳降落,他和战友们顺利完成某机型首次飞行,向着蓝天迈出重要一步。
正式进行飞行训练前,吴帮科所在飞行大队组织了一场航理知识对抗赛,检验学员前期学习成果。赛场上,4支队伍势均力敌,比分你追我赶,气氛紧张。
“如何使用应急供油系统”“发动机出现某特情如何处置”“在哪些情况下应中断起飞”……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当吴帮科还在思索时,其他队已经抢先给出答案。他顿时有些慌乱。“赛场上失去的是分数,但真正到了战场上,错失的可能就是制胜之机!”队友梁琪凌的提醒让吴帮科迅速清醒,他调整心态,与队友密切配合,最终实现反超,摘得桂冠。
在接下来的大半个月里,吴帮科与战友们铆足干劲。理论课堂上,他们将航理知识牢记于心;地面模拟中,他们一遍遍练习直至形成肌肉记忆……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学员们走得坚定、踏实。在首飞心得分享会上,吴帮科分享自己的感受:“升空就是作战,只有练强本领,才能应对每一次挑战!”
当“鲲鹏”载着新飞行学员抵达机场的那一天,吴帮科站在迎新的队伍中感慨万千。2022年,空军首次派出运-20送飞行学员入学报到,18岁的他怀揣对蓝天的无限憧憬踏入空军航空大学。如今,经过重重磨砺,他的眼神比当年更加坚定。
“遇见”考验
清华园里最后一门课考试结束,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江劲松赶快收拾背囊奔赴暑期的另一场大考——和战友们返回空军航空大学,迎接飞行学员野外综合和野外生存训练。
7月中旬,北国春城气温飙升至30多摄氏度。烈日炙烤下,江劲松作为战斗小组组长,率领组员在密林中穿行。在接下来的48小时中,飞行学员将模拟飞行员被迫跳伞场景,完成隐蔽伪装、战伤救护、攀岩索降、建隐蔽所等10余个课目。
组员潘昊宇在此前的行军中脚踝受伤,为了不拖累小组进度,他咬牙坚持。顶着烈日,几十斤的行囊似乎重逾千钧,让他步履艰难。江劲松看出他的为难,带头帮他分担行囊,其他战友也纷纷伸出援手。一张张涂着迷彩油彩的脸庞被烈日晒得发红,写满绝不放弃的坚强。
“不让一个人掉队。”在这场生存考验中,雏鹰们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力和凝聚力,成为彼此最可靠的“后盾”。他们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周边地形,凭借所学知识辨别方向;俯下身子,自制净化设备,一点一滴收集净化水源……
在行军队伍中,有一群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方大学生。这个暑假,3所高校遴选学生赴空军航空大学,近距离体验飞行学员的野外综合和野外生存训练。
“平时,飞行学员很少提学习训练的苦,说得更多的是对飞行的向往。”清华大学研究生何英杰担任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班的辅导员,当他亲身参与到训练中,看到学员们高温下汗水浸透军服却依旧咬牙坚持,面对困难眼神中满是毫不畏惧的光芒时,何英杰对飞行学员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直观的认识。
考验不仅在地面,更在高空之上。
飞机舱门打开,800米高空的凛冽气流灌进舱门。飞行学员欧阳锦骏下意识攥紧双拳,调整好姿势,准备迎来紧张的一瞬。“跳!”口令声传来,他双脚脱离踏板,跃出舱门。随即,空中绽放出一朵洁白的伞花。
“空中跳伞员,你的伞开得很好!”在对空广播员指挥下,欧阳锦骏沉着调整降落伞,调整空中姿态,安全降落在预定位置。
收拾好伞具后,教员为大家颁发了象征着完成跳伞训练的徽章,欧阳锦骏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这枚徽章,见证着他战胜自我的艰难历程。在地面训练阶段,欧阳锦骏的跟腱不慎受伤。为了不耽误进度,他一边抓紧进行康复训练,一边在场边观摩、心中模拟,最终顺利通过补考,追上了战友们的进度。
闲暇时,爸爸妈妈与欧阳锦骏语音聊天,父母对他这个暑假不能回家难免有些遗憾。他随即转发了学校公众号上关于跳伞训练的推送,还有“一个大大的拥抱”的表情包:“经历风雨的洗礼,才有彩虹的绚烂。爸爸妈妈,请你们为我自豪,下次回家,你们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好的我。”
“遇见”英雄
一场“雏鹰砺翅·蓝天铸魂”战斗行军思政课,为飞行学员的这个夏天染上一抹鲜红底色。
行军途中,学员们在教员带领下,齐声唱响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有力的歌词、激昂的歌声,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飞行学员龙鹏宇说:“唱着歌行军,脚步更有力了,心里的劲儿也更足了!”
教员袁廷迪趁热打铁,展开了生动的“战地讲堂”:“1950年11月30日,38军112师335团三连在松骨峰阻击美军。当时,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用刺刀拼杀,刺刀断了,就用石头砸,继续战斗。最后,阵地上只剩7人,可他们仍死守阵地,毫不退缩。他们靠的就是那股‘拼刺刀’的血性!”学员们围聚在教员身旁,聚精会神地聆听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迷彩服,眼神却愈发明亮。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3师14小时急进72.5公里,及时抢占三所里,切断了美第9军南逃退路,靠的就是铁脚板!我们飞行员的双腿也要跑出‘推重比’!”行军至半程,预设的炸点轰然起爆,硝烟弥漫,爆炸声此起彼伏。学员们瞬间绷紧神经,在硝烟中转入急行军。
数十公里行军之后,有的学员脚上磨起了泡,一瘸一拐地坚持。班长康校纶见状,急忙架住身边战友。“跟上!”他们在坑洼的山路上追赶着队伍,最终准时到达预定地点。“路上什么都想过,就是没想过放弃。”康校纶晒得黝黑的脸色忽然变得有些凝重,“想想行军路上的先辈、战火硝烟中的英雄,我们今天吃的这点苦真不算什么。”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路。”下午,行军队伍抵达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站在纪念碑前,学员们认真聆听抗战时期英烈们浴血奋战的故事。不少烈士牺牲时年纪比不少学员还小,他们却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脊梁。凝视着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学员们眼含热泪。他们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为长眠在此的革命先烈送上鲜花。
面向蓝天,全体学员高举右拳,重温飞行员誓词:“誓死捍卫祖国领空!”誓言铿锵,直达云霄,这是他们对祖国的庄严承诺,也是对自己梦想的执着坚守——从这里出发,他们将带着这份穿越时空的力量,飞向更高、更远的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