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是我们的“淬火池”
■徐梦函 尹相琨 陈梦曦

海军83舰编队展开远海综合实习访问任务。

学员在甲板上进行观测训练。

学员在曾母暗沙取水。

院校教员来到学员住舱参加班务会,了解学员学习训练情况。
前不久,海军83舰编队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组织舰艇开放活动,欢洽的氛围和浓厚的爱国情怀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这次活动,来自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潜艇学院、海军军医大学的学员也参与其中。为期3天的舰艇开放活动结束后,他们随83舰编队开启远海综合实习访问任务。如今一个多月过去,学员们圆满完成任务,于近期顺利返航。
风浪中成长,曙光中前行,这些年轻学子在辽阔海天坚定初心和方向。在83舰这一特殊的“海上流动大学”,他们走上战位淬炼本领、熔铸忠诚,在蔚蓝大洋留下新时代海军学员的成长航迹。
砥砺初心——
“守护好这片海,守护好人民安宁与祖国尊严”
“看呐!那边就是美丽的西沙群岛,我曾守岛驻礁的地方!”海军潜艇学院学员张斯琪激动的声音传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片影影绰绰的岛屿出现在蔚蓝海面上。
放下望远镜,张斯琪跟大家分享起曾经在这里服役的难忘时光。无论是官兵们顶着热浪奋力训练的身影,还是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时,他们用火红色的海马草在沙滩上拼出党旗和国旗图案的故事,都深深吸引着围坐四周的学员们。
“正是由于前辈们的誓死守护,西沙群岛才能稳稳地靠在祖国怀抱里。”在这堂名为《人民军队制胜密码》的甲板政治课上,海军潜艇学院教员吴萌紧接着张斯琪关于西沙的回忆,将时光回溯到50多年前,讲述人民解放军海上反侵略作战的壮烈经过。
面对当时的严峻战况和装备差距,海军官兵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创下“海上拼刺刀、小艇打大舰”等光辉战绩,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学员们认真聆听,思绪穿透眼前这片平静美丽的海面,来到那场充满英雄气概的光荣海战。前辈们用生命诠释视死如归、敢打硬仗的血性胆魄,令学员震撼不已。
“西沙的每一粒沙、每一朵浪花,都诉说着军人的热血与忠诚。握住历史接力棒,我们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守护好这片海,守护好人民的安宁与祖国的尊严。”凌晨时分值完夜更,张斯琪在日记本上写道。
随着舰艇在波峰浪谷间穿行,战时政治工作教学与演练如火如荼进行。担任“政治指导员”的学员王磊,脑海中回忆着革命先辈指挥战斗的鲜活案例,结合现场情况快速反应,用一段振奋人心的“战时动员”,赢得大家一致好评。
“政治工作始终是我军的生命线,是凝聚军心、定向领航的重要保证。通过这次演练,我不仅淬炼了政治工作本领,更在硝烟中触摸到信仰的温度。”王磊说。
日升日落,风光变换。航行途中,学员骆嘉毅回想起那个触动心弦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港,90岁抗日老兵林珍注视着编队中威武的沂蒙山舰,为学员们深情唱起《沂蒙山小调》。
这位老兵曾加入以香港同胞为主体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她回忆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香港儿女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的感人故事,并兴奋表达着如今登上祖国军舰,见证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自豪之情。
“请替我们继续守护好祖国万里河山!”临别前,老兵的嘱托让骆嘉毅心潮澎湃。
“我们一定会扛起时代重任,守护家国平安,守护人民幸福!”阳光映照海面,战舰犁波向前。淬火成钢的底气和向战而行的勇气,令学员们建功深蓝的信念扎得更深。
逐浪前行——
“拥抱风浪,才能战胜风浪;实战淬火,才能百炼成钢”
海面蔚蓝无垠,在炽热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粼粼波光。赤道海域,海军83舰编队劈波前行。甲板上,官兵整齐列队,聆听舰艇广播穿透海浪的倒数声。
“5、4、3、2、1……”当导航显示屏上,跳动的纬度数字同时定格在0°00′00″,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划破海空,编队正式跨越赤道。
在这场意义特殊的跨越赤道仪式上,800余名海军实习学员心潮澎湃,面向国旗庄严敬礼。随着水柱喷射而出形成一道水拱门,他们迎来世界航海文化中象征蜕变的时刻——水手们专属的“航海成人礼”。
“这是我第一次随军舰编队驰骋大洋,也是第一次由北半球航行至南半球。”弥漫的水雾中,绚丽彩虹若隐若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王运扬难掩激动心情。
“拥抱风浪,才能战胜风浪;实战淬火,才能百炼成钢。”此次远海实习,王运扬对这句话感悟深刻。
第一次夜间值更,令王运扬难忘。凌晨2点,夜幕笼罩着波涛涌动的大海。进入驾驶室后,王运扬在舰员引导下,借着仪表盘发出的微弱绿光,开始练习观测判断海面情况。
“不少碍航物不容易被发现,黑夜无光的情况下观测更是难上加难。”王运扬发现海上训练环境跟模拟训练时有很多不同,实际航行情况与印刷发放的海图资料也存在许多差别。
看到舰员快速成功识别碍航物,王运扬忍不住感叹:“考场上的高分选手,经过风浪的洗礼才能进阶为真正的高手。”经过这个夜晚,他意识到实操的可贵,在后续实习过程中抓住一切机会向官兵请教,扎扎实实练好海上基本功。
泰国湾海域,平静海面被高速航行的舰艏犁开滚滚浪涛。舱室内,学员严子熠眉头紧锁,拿着笔飞快地进行舰艇机动绘算。
“大海出的题目,每一次都不可复制。”虽然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已经学过,但在大洋上为舰艇编队测算方位,让严子熠深切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舰艇的航向、航速等信息,总在实时动态调整。题目数据每隔1分钟就会更新变化一次,常常严子熠还没理解完题目,海上数据又发生了变化,这让他绘算方位时必须分秒必争。“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战鼓催征’。压力大,但收获也很大!”严子熠感叹道。
航经祖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时,舰领导组织取水活动。严子熠手握装满海水的玻璃瓶,望着眼前的壮丽海天,他默默许下誓言:“我会用实际行动守卫好祖国的蓝色国土!”
观天测海、战风斗浪,历经40多个昼夜的舰上生活,学员们快速成长。
同舟共济——
“把初心融入战位,把使命扛在肩上,把目光投向星辰大海”
冲上甲板的浪花还未褪去,一场海味浓郁的进出港航法训练已然铺开。
“一丝一毫都关乎舰船安全!”临近柬埔寨西哈努克港,83舰教室内,海军潜艇学院学员吴唐忠回忆起教员的警示。
与学校里将舰艇简化为一个“小点”进行推演不同,在海上实际为舰船拟制进港航法,不仅要根据舰艇的实际长宽、吃水等数据,以及导航接收机距舰艏的位置去精准计算,还得匹配港口新改造的环境,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
好在小组里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王润齐等人,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战友们,一起为这项任务出谋划策。
“我对这项训练了解更早,可以负责航法设计和进度统筹;你更熟悉水面舰,那就整合舰船素材……”时间紧任务重,担任组长的吴唐忠根据每名组员的经验特长,将任务迅速拆解。大家分头并进,不时讨论共享自己整理的资料和思路,不断完善航法方案。
“如何避免极限水深时触底隐患”“中外资料有偏差怎么办”……最终的集体答辩环节,吴唐忠和组员们站上讲台,接受百余名战友充满“火药味”的连环追问。犀利攻势下,他们密切配合,见招拆招。
训练结束后,吴唐忠和组员们长舒一口气。通过此次任务,他们认识了大洋考场的复杂,也真切体会到何为同舟共济,感受到各个战位团结协作的极端必要性。
考验一场接着一场。11月6日,舰潜协同作战想定作业训练,带着更浓的战场气息,将训练推向更深层次。
模拟指挥室内,随着响亮的指令声落下,一场模拟演练拉开帷幕。接到“我方舰艇协助潜艇突破水道,同时搭载医疗队伴随保障”的指令后,学员们虽劲头满满,但总是找不准配合的切入点。
“你们只是聚焦各自原有专业,没有考虑到兄弟兵力情况。”第一堂课复盘时,部队任职经历丰富的海军潜艇学院教员夏卫星点评道。
兵种知识存在壁垒、战术思路存在差异,如何顺畅衔接形成合力,成为拦在学员面前的第一道关卡。
在夏教员的引导支持下,学员们开展了一堂“专业知识交流沙龙”。海军潜艇学院学员尚毅华介绍潜艇的机动特点,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李星讲解水面舰艇的掩护战术,医疗保障需求则由海军军医大学学员晏然提出。
之后几天,大家前往对方实习岗位,熟悉装备性能和训练要求以及不同兵种遂行任务的特点和战法。身处同一艘舰,不同专业学员利用难得的机会学习互鉴、填补短板,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
经过昼夜磨合,一份份逻辑清晰、配合紧密的行动决心方案相继出炉。“未来战场没有单打独斗,只有攥指成拳才能克敌制胜。”这次历练,学员们对夏教员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产生强烈共鸣,对未来联合作战也有了初步探索。
从深夜在舱室里共研一张海图,到甲板上仰望璀璨星河畅想未来,此次海上实习,在这群学员的心头犁下了团结奋进的深刻印记。
思维超前,才是真正的领先;相对于对手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一路思维碰撞,让学员们不断找准定位、融入战位。
“把初心融入战位,把使命扛在肩上,把目光投向星辰大海。”正如一名学员在他的实习总结中所说,战舰虽然已经返航,但他们的“远征”才刚刚开始。
图片由李大公、徐梦函、袁少泽、骆嘉毅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