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介入治疗62病区,成功为一名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了电磁导航辅助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术后患者黄疸症状明显改善,成功减轻生活痛苦和压力。
张女士今年53岁,在外院被诊断为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曾接受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但因胆道扩张不明显且穿刺点位于肿瘤附近,手术未能成功。多方打听下,得知东部战区总医院可利用电磁导航辅助进行胆管穿刺技术,连忙从老家赶来求助。
▲左侧为张女士血常规管,右侧为对比
入院检查显示,张女士重度营养不良,血液呈黄绿色状,血常规提示总胆红素达358umol/L(总胆红素正常值范围:1.71-21umol/L),已达到重度黄疸的标准,严重影响患者的肝功能储备,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介入治疗62病区杨涛主治医师迅速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成功为患者实施电磁导航辅助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经过术后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张女士总胆红素降至22.3umol/L,黄疸完全消退,食欲恢复,精神状态日益好转。
据了解,自2022年起,杨涛主治医师率先开展江苏省首例电磁导航技术辅助应用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至今已完成了90余例,是国内使用电磁导航融合影像资料(CT、MRI)为患者进行经皮肝胆管穿刺术例数最多的医生。
【知识科普】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恶性病变(如胆管癌、肝细胞癌、胰头癌、壶腹癌及转移瘤等)压迫或侵犯胆管,导致胆道压力升高,胆汁逆流入血引起的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疾病。如处理不及时,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肠道菌群易位、脓毒血症、包括心肝肾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
由于恶性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再次治疗的机会,生存期大大减少。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是临床上较为广泛运用于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微创方法,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均有明显的疗效。
传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由于透视下无法观察肝内胆管,穿刺肝内胆管精准性差,反复穿刺导致胆道感染、气胸、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菌血症等并发症增加。
电磁导航技术近年来在多个医学领域被提出及研究,被认为可以降低复杂外科手术操作难度、减少学习曲线。PTBD运用了新型智能穿刺手术导航进行辅助胆管穿刺,将术前MRI及定位CT图像进行影像融合,提高融合图像质量,在导航中实时显示融合后三维电子地图,根据导航显示上三维电子地图、CT冠状位、矢状位的二维图像,可视化、实时引导进行穿刺胆管,减少穿刺次数。
经研究表明,胆道引流风险及并发症均与穿刺胆管精准度有关,且由于导航穿刺胆管过程中无需透视,能够减少术中医患透视时间。通过二维及三维视野反复校正穿刺路径,提高了介入手术的精确度,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实现了的精准介入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