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昼夜温差大,老人别大意!做好几点安度“多事之秋”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姜涛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9-11 20:28:15

立秋后,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湿度下降,人体生理机能易随环境变化出现紊乱,老年人因免疫力减弱、基础疾病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关节疾病等高发人群,做好疾病防护,才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立秋后冷热交替易导致血管收缩舒张频繁,血压波动幅度增大,诱发心绞痛、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症。据临床数据显示,立秋后老年人高血压急诊量较夏季增加30%,其中70%与未及时调整防护措施有关。

68岁的张先生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张先生有10年高血压病史,立秋后仍保持夏季习惯——清晨开窗通风时穿短袖,且未监测血压。某日晨起后,他突发左侧肢体麻木,送医后诊断为轻度脑梗死,所幸救治及时未留后遗症。

医生分析,清晨低温刺激是诱发脑梗的主要原因。想要防范这类疾病,老年人需每日早晚各测1次血压,若波动超过20毫米汞柱(收缩压)或10毫米汞柱(舒张压),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清晨、夜间外出时穿薄外套,避免颈部、手腕等血管丰富部位受凉;同时减少高盐、高脂食物,多吃芹菜、木耳等有助调节血压的食材,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

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也需警惕。72岁的李女士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立秋后常去公园晨练,接触菊花、桂花等花粉后出现咳嗽、喘息,夜间症状加重,甚至无法平卧,就医检查发现支气管痉挛,经雾化治疗和避开过敏原后症状才缓解。

医生提醒,立秋后空气湿度降低,呼吸道黏膜易干燥受损,加上花粉、落叶等过敏原增多,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易复发,过敏体质老年人需减少户外暴露。可在室内使用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50%~60%,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早晨(6~10点)花粉浓度较高,应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洗口鼻;还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减少感染风险;若出现持续咳嗽、咳痰,需及时就医排查。

立秋后寒湿之气渐重,膝关节、腰椎等部位易受风寒侵袭,也会诱发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疾病。老年人关节软骨退化,对温度变化敏感,受凉后疼痛、僵硬症状会明显加重,影响日常活动。对此,老年人要穿长裤、护膝,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关节,睡前用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爬楼梯、蹲跪等加重关节负担的动作;同时多吃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在做好特定疾病防护的同时,老年人还需遵循立秋养生的通用建议。要顺应“秋养收”的规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帮助恢复体力;秋季干燥易缺水,需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另外,秋季易出现“悲秋”情绪,老年人可通过下棋、养花、与家人聊天等方式调节心情,保持情绪稳定。

立秋是健康的“分水岭”,老年人及家属需提前做好防护,密切关注身体变化。若出现头晕头痛、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切勿拖延,及时就医降低疾病风险,安稳度过秋季。(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干部诊疗科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