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道疾病筛查中,肠胃镜是公认的“黄金标准”,能直观发现息肉、炎症甚至早癌。但多数人对其检查频率、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一知半解,这份科普帮你快速掌握核心知识。
肠胃镜检查间隔需结合年龄、病史、家族遗传等划分,核心是“高风险缩短间隔,低风险常规筛查”。低风险人群(无不适、无病史、无家族遗传,首次筛查正常),胃镜每2-3年一次,肠镜每5-10年一次;中高风险人群(有胃肠道息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一级亲属患消化道癌),胃镜1-2年一次,肠镜3-5年一次;若发现早期癌前病变或炎症性肠病,需遵医嘱每3-6个月复查。
消化道疾病风险随年龄上升,两个阶段别错过。40岁是普通人群“筛查起点”,此时胃肠道息肉、早癌发生率升高且症状隐匿(如胃癌早期仅轻微腹胀),建议40岁以上无论男女、有无症状,都做一次完整肠胃镜;50岁以上进入“强化阶段”,消化道癌发病率达高峰,即使首次筛查正常,也需按低风险频率检查,若有吸烟、高油饮食等习惯或慢性胃肠病,需按中高风险缩短间隔。
很多人以为肠胃镜只查溃疡,实则功能更多。它能当早癌、息肉“探测器”:胃镜查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排查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早癌;肠镜查全大肠,排查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精准识别直径>5mm息肉并判断良恶性。还能做梗阻、出血“定位仪”:不明原因腹痛、呕血、便血或长期腹泻便秘,可通过它找出血、梗阻位置和原因。更能当场微创治疗:发现直径<2cm息肉可直接切除,早期癌前病变可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避免开腹手术。
肠胃镜准确性和安全性依赖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术前要“清空胃肠道”:饮食上,前1-2天吃低渣半流食(粥、烂面条),忌高纤维、带颜色食物,前6-8小时禁食、前2小时禁水;肠镜需按医嘱服泻药,直到排出清水样便,有残渣及时告知医生;长期服药者,降压药、降糖药可少量水送服,抗凝药需提前5-7天停,还要告知医生过敏史、基础病。
检查中与术后需做好配合和护理。检查约15-30分钟,普通肠胃镜按医嘱调整体位,不适时深呼吸;无痛肠胃镜麻醉后无不适,苏醒后休息30分钟。术后1-2小时先喝少量温水,无不适再吃半流食,忌牛奶豆浆;轻微腹胀腹痛可散步排气。普通检查次日可正常饮食,忌辛辣坚硬;息肉切除者需禁食24小时,再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1周内不剧烈运动。术后1周内,轻微腹胀、排便多属正常,若持续腹痛、呕血、便血,需立即就医。取黏膜活检者,3-7天取报告后找医生解读,明确是否需进一步治疗。
肠胃镜不是“可怕检查”,而是健康“利器”。40岁以上别因怕麻烦、怕痛苦(无痛肠胃镜无不适)错过筛查,早检查早干预,才能降低消化道疾病风险。
(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