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张先生(化名)有10年痔疮病史,近半年频繁出现便血,他一直认为是痔疮加重,自行购买痔疮药涂抹,直到一次便血伴随黏液,且出现腹痛、体重下降8公斤,才到医院就诊,确诊为肿瘤,错失了早期根治的机会。
由于两者早期症状易混淆,很多人误将肠道疾病便血当作痔疮处理,延误了最佳诊疗时机。
区分痔疮与肠道疾病引发的便血,首先可从便血的颜色、与粪便的关系初步判断,这是最直观的依据。痔疮便血多为“新鲜独立出血”,因痔疮位于肛门边缘或直肠末端,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血管导致破裂,血液未经过肠道消化停留,通常表现为排便后滴血(如水滴状坠落)、喷射状出血,或擦拭时卫生纸带鲜红色血,血液与粪便完全分离,粪便本身颜色正常(黄褐色);而肠道疾病便血多为“混合性变色出血”,若出血位置在结肠、小肠等部位,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后,会呈现暗红色、褐色,甚至黑色柏油样(粪便表面发亮、黏腻),即便出血位置靠近直肠(如直肠肿瘤),血液颜色鲜红,也会与粪便混合在一起,形成“血便交融”的状态,部分还会伴随黏液、脓血。
除了便血特征,伴随的身体不适能进一步帮助区分:
痔疮:典型伴随症状集中在局部,排便时或排便后肛门有刺痛、胀痛感,尤其在便秘、久坐后加重,部分患者可在肛门边缘触摸到柔软的“小肉球”(痔核脱出),不会有腹痛、腹胀、体重下降、乏力等情况。
肠道疾病:常伴随肠道不适与排便紊乱,下腹部易出现隐痛、绞痛,疼痛位置不固定,排便后也未必缓解,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突变,如突然便秘(3天以上不排便)、腹泻(一天多次稀便),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粪便形状变细(如铅笔般粗细),若为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还会有短期内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比如1个月下降5公斤以上)、贫血(头晕、面色苍白、心慌)、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自我鉴别仅为“初步筛选”,不能替代专业诊断,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在48小时内前往医院消化科或肛肠科就诊:首次出现便血,且无肛门疼痛、痔核脱出等痔疮典型症状;便血频率增加(连续3天以上)、出血量变大(如喷射状出血导致头晕);伴随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黏液脓血便等肠道疾病信号;痔疮患者经规范治疗2周后,便血仍未缓解。(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