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空军>>正文

军旅作家杨大群:以笔作枪,不忘国耻

来源:中国军网-空军频道作者:刘若男 特约记者 田旭辉责任编辑:齐冰昕2015-04-24 11:17

在杨老家的客厅,一个条幅赫然醒目:不忘国耻是我的创作动力。他以此来“催促”自己时刻奋笔控诉日军
在中国土地上的罪行。每每有人问到此事,他怒目圆睁:“日本鬼子杀害我们3500万同胞,这笔账我不能不告诉后代。我要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让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不忘国耻是我创作的动力”

“海水悠悠难化酒,书生有笔曰如刀;战地碧血成虹影,生命由来付笑嘲。”文字是有力量的!它不仅能见证战争的罪行或是正义,同时也散射着人性光辉,为饱受黑暗的人们指引光明。

在杨老家的客厅,一个条幅赫然醒目:不忘国耻是我的创作动力。这是杨大群用此来“催促”自己时刻奋笔控诉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的罪行。每每有人问到此事,他都会怒目圆睁:“我要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让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杨大群原名叫杨建生。解放战争初期,他在东北行政学院读书,写了个“诉苦”的稿子,想用笔名发表。用什么笔名呢?那时学院正在组织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一想,干脆就叫“大群”吧,到广大群众中去,这是毛主席的号召呀!

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是创作之本。随着“大群”深入群众采风的脚步不断扩展,时任沈阳军区空军创作室主任的他,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走到世人面前。老百姓愿意跟这个身材高大魁梧却满脸善意的人“唠家常”,“大群”这个称呼也就被逐渐叫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家人很少有人知道“杨建生”这个本名,人们都习惯叫他“杨大群”。生性豪爽的他索性跟组织申请,将身份证件全部改为杨大群。

1984年,杨大群离休。家人都以为他可以颐养天年了,然而,杨老却顾不上休整,又把著书当成了人生中的另一场战役。

虽身患心衰、高血压、肾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但杨大群笔耕不辍。他经常早早起床,一写就到第二天凌晨,写得投入了便顾不得吃饭。他说:“离休前我是穿军装的军人,在战场上跟敌人打仗;离休后我是不穿军装的军人,在家也要开辟出第二战场。”

2000年,73岁的杨大群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用电脑写作!一位年过七旬、没有丝毫电脑使用经验的老人,花万余元买来一台电脑。

儿女们都劝他不要“折腾”了,写了50多年都用笔,还发什么“少年狂”!然而,杨大群不但没有放弃,还花钱报名参加了电脑学习班。

在学习班里,杨大群学得最慢但最努力。苦学1个月后,他终于用“一指禅”敲出了一篇稿子,创作速度也大大增加。这让他喜出望外,要知道,多年的写作,手被磨出了老茧不说,被磨秃的蘸水笔尖就盛满了一墨水盒。

多年来,杨大群一直坚持记笔记,现在已经记录了300多本,分语言笔记、描写笔记、长篇小说结构笔记3类,共计3000余万字。如今,这300本笔记和20部小说的手稿、数千种珍贵史料,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历史需要记录,历史不容忘却。近年来,杨老的长篇小说《义勇军演义》《伪满洲国演义》,传记文学《毛岸英》等30余部作品受到国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作品《小矿工》被译成11国文字,发行几十个国家;《小鼓手》等一百多篇儿童故事被中小学课本和辅导教材选用。

杨老的作品大多跟抗战有关,先后发表了1200多万字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罪行的作品。他说:“不忘国耻是我创作的动力。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提醒大家不忘国耻、保持忧患,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