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手过招,怎样实现以长博短之计
高手过招,打的就是破绽。
“蓝军”此前战绩赫赫,对1号山口、3号河谷这样的危险区域不可能不防。三代战机机动性能优越、速度优势明显,而高炮射程又较短,要抓住“蓝军”破绽,实现“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又谈何容易?
射程短,决定了高炮部队的主要作战策略就是“打冷不防”。于是,一个“藏”字成了关键。藏得住,便可形成“对方措手不及”之态势;藏不住,就成了“活靶子”。
为了最大限度隐藏自己、并尽早发现对方,“红军”指挥班子决定把“眼睛”和“拳头”分开部署。侦察雷达和地面监察哨,前出数十公里设伏;所有火力单元以无线电静默方式待命。
同时,他们部署了多个假的高炮阵地,并采取“前出设伏、两翼合围、多点狙击、末端闭锁”等符合狭长地域作战特点的策略,在“蓝军”的必经之路上,编织成一条狭长的火力链。
排兵布阵,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完成。次日清晨,霞光初现,所有火力单元经过“变形遮障”,已与地面浑然一体。
“红军”地下指挥所中,他们自主研发的情报融合系统,正将雷达数据、侦察信息等一条条战场情报,实时输送到大屏幕上。
“5号哨位发现目标!”首批空中目标先后被“红军”前出设伏的各雷达与地面监察哨捕获。指挥班子综合各类情报判断:“蓝军”已出动多批次战机、从多方向实施隐蔽突击。
“蓝军”战机越来越近,“红军”某火力单元率先开火抗击!暴露了的火力阵地,很快成为众矢之的。“蓝军”多架战机汹汹扑来,要端掉它时候,才发现“上了当”。这只是一个假阵地,真实火力只有2门炮。而此时,战机已被多部火控雷达锁定。
“蓝军”战机迅速做出机动动作,试图摆脱锁定。但红军已“火力全开”。“蓝军”损失多架战机,被迫放弃突击目标,无功而返。
“蓝军”刚刚折返,“红军”就来了一招“移形换影”。一条条指令从指挥所发出:各火力单元立即机动,假目标“变成”真阵地,真阵地“变成”假目标;作战力量与保障力量错时开进;保持原阵地伪装状态……
各作战单元到达新的阵地后,迅速伪装隐蔽,各型兵器车辆如同变色龙,悄然隐遁在茫茫戈壁。
自认为掌握了“红军”火力部署的“蓝军”再度来袭,却因此进入了新的埋伏圈……就这样,“红军”先后3次转换阵地,不断实施火力诱骗、战术诱骗、假目标诱骗,不断扩大战果。
对抗结束后,导演部传来战报:“蓝军”战损率高达40%!
硝烟落定,如何促成凤凰涅槃之变
“没想到,咱这条‘老麻蛇’真的能吃掉‘三代鹰’!”演习结束,归建路上,官兵们喜出望外。
“这次吃掉了对手,下次还能吃的掉吗?”“演习中,我们暴露了多少破绽?”“我们的哪些战法是有效的,哪些战法无效,为什么?”指挥班子向全体官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很快把大家从喜悦的情绪中,拉到了反思的气场里。
季高原对记者说:“打一仗是要进一步的,要是打出一支骄兵来,这仗还不如不打。”
在几幅“蓝军”航迹图上,“蓝军”战机的每一次规避动作被一一标注出来。该部司令部训练科科长佟刚说,真刀真枪交锋后才发现,绝大多数作战数据需要重新修正,有几项“颠覆性”的参数,需要我们重新思量,甚至要考虑改变传统打法。
通过对大量作战数据的分析,一些战法构想得到证实,而一些“想当然”的判断被剔出作战预案。
“纸上”的功夫下足了,实际行动中的破绽又被揪了出来。
那一次,“蓝军”战机超常规突袭,提前设定的火力因没能及时调整,眼睁睁看着“敌机”扬长而去。
某连根据阵地植被丰富的环境特点,放弃配发的伪装材料,就地取材巧妙伪装,成功躲过“蓝军”3次空中侦查。而兄弟连队却由于固执地覆盖伪装网,反被“蓝军”识别出而遭到火力打击。
反思,反思,再反思。“如何提升‘一键到达’指挥平台的可靠性”“怎样进一步快速判断敌机企图”“把战法变算法、战术变算数还存在多少瓶颈”……
该部刚刚“杀青”的《“XX”演习反思录》视频中,作战成绩被一笔带过,几十个问题贯穿始终。放映结束后,官兵们的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