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长歌:著名艺术家阎肃的艺术人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璇 李建文 张力责任编辑:杨红
2015-11-25 03:13

一针一线绣红旗

“在党的哺育下,我的人生和艺术才有奇迹。”

一本《共产党宣言》,把阎肃拉进党的怀抱。 

那时,阎肃还是一个饱尝战乱之苦、寄读教会学校的茫然少年。读完那本小册子,他的心头阴霾被阳光驱散,立即报名参加了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 

1953年,阎肃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铁心跟党走,从毛头小伙直至耄耋老人,挺立风云不曾回头,披肝沥胆屡创艺术奇迹。

歌剧《江姐》,当属翘楚。难有一部作品,能撼动它“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拥趸最多、传唱最久之民族歌剧”的独有地位。其中的《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不仅成为上世纪60年代的“流行歌”,时至今日仍是许多人张口就来的曲目。 

鲜为人知的是,这不是组织下达的创作任务,而是阎肃对国家前途、党的命运深深思索后的主动作为。 

1962年,3年困难时期让许多人心生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到底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一部正能量的戏,为党而歌,为人民而歌。 

那个春天,阎肃在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闭关”。脑子里,翻滚着自己当年在重庆加入党的外围组织,和老师学长一起罢课、游行、闹学潮的往事;笔尖下,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面对屠刀不后退、面对酷刑不折腰的故事娓娓道来。短短18天,《江姐》剧本一气呵成。 

经过两年多的打磨、排演,1964年,《江姐》一上舞台就火了。一时间,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电台里教唱的是《江姐》,小孩儿背心上印的是红梅,理发店剪的是“江姐发式”,就连剧中江姐的蓝旗袍、红毛衣、白围巾,也成为姑娘们眼中最时尚的装扮。 

时隔半个世纪,时尚再次轮回,传奇还在延续。 

自2007年作为国家大剧院首演节目至今,第五次复排重演的歌剧《江姐》已在全国各地演出100余场。这个冬日,天府之国暖流涌动,第五代“江姐”们开始新一轮巡演。以江姐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员形象,不仅没有被人们所遗忘,反而成为紧迫的现实呼唤。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曾这样谈及心中的阎老:“半个世纪之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 

65年来,在阎肃无数的荣誉中,他最为珍视的就是“优秀共产党员”。 

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著成光彩夺目的锦绣华章,把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永不过时的经典,这就是“优秀共产党员”阎肃绣出的最鲜艳的红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