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散夜幕背后的思想“迷雾”
深冬,燕山脚下,无星无月。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如墨夜空,该团所属某营夜间战斗行动拉开帷幕。全系统全要素实战化演练,场面令人震撼。然而,硝烟散去,记者悬着的心才落下:动用这么多人员、车辆、装备,安全风险很大。

“这也是我们当初一组织夜训就胆战心惊的原因。”现场指导夜训的副团长杨书正坦言,由于实践中怵于夜训组织复杂、保障难度大,贪图省事“不想训”;兵器装备老旧,片面强调夜战已无优势可言“不愿训”;夜训的人才培养不科学,人才匮乏,夜间组训能力偏低“不会训”;夜训环境复杂,组训风险相对较大“不敢训”。这些思想偏差和客观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了夜训的落实。
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该团依靠自身力量,从解决官兵“不敢训”的思想入手,下了“四步棋”:组织观看近几场局部战争夜间空袭战例,引导官兵充分树立夜战必打、夜训必抓的观念;深入学习信息化条件下夜战夜训理论知识,了解夜间作战的特点规律,研究现代夜战制胜机理,让官兵树牢以质量促安全的观念;挖潜老装备作战性能,引导官兵立足现有装备自主创新、积极训练;系统规范夜训方法和管理体系,引导大家充分树立大力培养新型训练人才,改进组训方法、创新组训模式的观念。
认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为激发官兵对夜训的激情,该团还在专业与专业之间进行穿插配档、交叉训练。团参谋长王建锋介绍:“进行专业交叉训练,一是给大家换换‘口味’,始终都有‘新鲜感’;也是有效落实了大纲中关于加强官兵一专多能训练的要求。”
“白天累一天,晚上人看天。”曾是大部分官兵对夜训的“形象概括”。现如今,“仗在夜间打、兵在夜间练”“为使命而训、为打赢而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