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空降兵“从天而降”,故事很精彩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亚楠 安宁 郑伟彬 赵晓宁责任编辑:吕欣彤
2016-01-26 05:05
累计保障5万余人次跳伞
“导调”至云端

赵晓宁:空降兵某教导大队战士,四级军士长军衔。何三元 摄

空中,一个拖曳着伞绳的“黑点”急速下降!

“不好!第3名跳伞员主伞张开不正常!”地面观察员的这一声惊呼把空降场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朱强!听到提示,立即用拉推法打开备份伞!”一个四级军士长霍地站起身来,冷静迅速地按下对讲机按钮喊话。备份伞“嘭”地一下张开,朱强轻盈地落在空降场。收好伞后,他最想去拥抱一下在惊险中给他正确提示的那个人。

这个人就是赵晓宁,空降兵某教导大队一名跳伞对空广播员。在坚守了12年的岗位上,他累计保障了5万余人次跳伞,近百次帮助战友化险为夷,被官兵亲切称为心系云端的“导调员”。

临危不乱、指挥精准是一名对空广播员的基本素质。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跳伞员转岗担任。跳伞特情一旦发生,对空广播员的半点犹豫、半点含糊,都可能导致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2003年,赵晓宁第一次以对空广播员的身份上岗。这个身份来之不易,对于跳伞员而言,是一种荣誉。这个身份意味着,他经过了长期跳伞实践的磨练,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广播员”的称谓,会让人觉得工作很惬意,而在空降兵部队,这个“广播员”可不是播报新闻稿,他要执行的是跳伞对空指挥任务。

初次上岗,赵晓宁紧张得晕了头。看着天上密密麻麻、一层层往下落的降落伞,他脑门上直冒汗。模拟练习时还好好的,怎么一动真格就慌了神?

越怕事,越来事。一次新兵跳伞训练,一名新兵对降落伞操控不当,致使他不仅偏离了着陆场,还在着陆时还崴伤了脚。由于紧张,赵晓宁没能及时进行指挥。跳伞训练结束后,赵晓宁被领导勒令“回去再好好学学”。

首战失利,赵晓宁心里满是羞愧与自责。他放下了手中刚刚捂热的对讲机,决定重新“回炉”。

从那时起,他一有空就抱着伞训资料往大队教研室和基层连队跑,向专业干部和基层老伞训教员请教特情预判方法及处置原则。

熟方能生巧。赵晓宁对各类跳伞特情的发生原因及处置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直到滚瓜烂熟。

对空指挥过程中,长时间注视一波又一波降落伞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眼功不过关,对偏差、特情发现不及时,便可能酿成大错。他独创了“数米粒、观飞鸟”的眼功训练法,通过训练使自己随时能快速集中注意力。

为了提高同时指挥多个架次、不同高度跳伞员的能力,每次有跳伞任务,他都随队观察其他对空广播员的工作方法,不断学习总结。

用心了,所以成熟了。渐渐地,赵晓宁能够驾驭自己的工作了。2008年,也是一次新兵跳伞训练,一名新兵离机时不慎将胸前的备份伞手拉环拉出,备份伞瞬间从身体一侧向上蹿去。而此时主伞尚处于“长条状”,如不尽快处置,将会出现主、备伞相互缠绕,导致两伞全部失效。

危急时刻,赵晓宁站了起来:“不要慌,立即抱紧备份伞,用双腿将露出的备份伞伞衣夹住……”

那名新兵安全着陆后,第一时间跑到赵晓宁跟前,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以前老是怕自己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现在是时刻希望跳伞再无特情,自己早点下岗。”赵晓宁说,在对空广播员岗位上待久了,他也变得越来越“胆小”了。

从前执行跳伞地面指挥任务时习惯“临场发挥”的他,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养成了提前进着陆场的习惯:每逢跳伞日,第一时间了解场站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研究分析当日的气象资料;第一时间观察着陆场可见度,确定最佳观察、指挥方位;第一时间知悉飞机进场投放角度,并在随身携带的工作本上画出下降轨迹,定下初步指挥及应急预案。在他看来,只要进了场,就意味着一场不能输的战斗。

曾经有战友问他,年头到年尾,新兵跳了老兵跳,老兵跳了干部跳,伞训任务一轮接着一轮,整天仰着脖子看着天,累得背痛脖子酸,烦不烦?赵晓宁说,如果可以,他愿意一直做个“望天族”。

心声

态度决定高度

■赵晓宁

在对空广播员这个岗位上,我明白了一件事:有些事看起来很容易,要做好却并不简单。只要我们始终怀着一颗对待工作不甘平庸、精益求精的心,严抠实训,就算在最平凡的岗位也能发光。

(《解放军报》2016年01月26日 09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