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战鹰“CT师”马世雷)
“快看看39号飞机怎么了!”不久前,记者在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现场看到,一架飞机降落不久,机务大队大队长黄建华便旋风般冲进综合控制室,把飞参快取卡交到一名身穿迷彩服的中校手中。室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纷纷围拢过来。
打开飞参判读系统,读取数据、查看报表、分析曲线,只见中校轻点鼠标,电脑屏幕上时而显现红、绿、蓝标识的判据,时而还原出一帧帧“波形走势图”,几分钟后,中校就得出判断:左发滑油压差有些飘,建议立即进行地面检查。“你一看,我心里就有底了!”黄建华看着中校说。

这名让大家“托底”的中校就是马世雷,机务大队的飞参师。黄建华告诉记者,飞参师就是根据飞行参数判断飞机设备状态和性能的人。飞参判读是新设岗位,也是机务系统中一门小专业。岗位虽小作用却很大,还是技术活。“好比去医院检查,其他专业是外科医生,飞参师就是CT师,深层的故障都要靠他们发现。”
给战鹰做CT,听着“高大上”,学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2001年3月,部队装备的二代机配发某型飞参判读系统,刚毕业一年的马世雷便被推荐上来,成为机务大队唯一一名飞参师。他一边熟悉系统一边工作,在实践中一步步积累经验,很快就能胜任飞参判读工作,还带起了徒弟。
2002年4月,正当马世雷干得风生水起时,部队又改装新型战机,所有仪器设备都变了,系统也更新了,光参数一下子就增加了几百个,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从“门外汉”到放单的转变需要多久?“3个月!”马世雷给自己立下“军令状”。那段时间,他不仅认真背记飞参数据,而且学习了飞控设备、发动机构造、特种设备与维护等多种专业知识。在接装部队选调的飞参主任带教下,马世雷熟悉工作流程,收集整理1000多架次的故障现象,逐一分析产生原因。马世雷坦言:“飞参判读没有任何捷径,就是要多学多练、下苦功夫。”
刚开始,飞参主任还站在他身后指导提醒,渐渐地,飞参主任不再言语,3个月后,马世雷就开始单人单岗独立开展工作了。
飞参判读就是通过查看系统生成报表这么简单吗?记者产生疑问。
“飞参主要数据有120多个,有的故障通过报表就能看到,有的则需要逐一查看分析飞参曲线,判读的难点是隐藏故障,这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马世雷指着系统中不同颜色标识的数据向记者解释,“系统只是‘助手’”。
去年夏天,一架刚接收不久的飞机在大检查后进行飞行,马世雷发现该机右发震动值稍大,但并未超出额定值。第二天再飞行,震动值又增加了近10个量级,接近额定值。由于系统只显示当次飞参数据,依然判定正常。
“肯定有问题!”马世雷觉察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他把两天来的数据进行纵向比对,建议大队立即将该机退出飞行任务并组织地面检查。
“飞机在地面试车,一检查就直接报出了‘告警’信号!当时我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时任该机机械师李俊龙说,“假如飞机在空中出现这种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后经工厂判定,该机发动机存在缺陷,需进行返厂维修。
“马世雷爱较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弄个明白。”该团综合控制室主任胡斌华说。一次部队驻训,飞行结束后,马世雷在判读最后一架飞机的飞行参数时,发现该机氧气压力异常,机组检查外观没有问题,就收班回去吃饭。“小漏洞有可能造成大故障”,马世雷不放心,又把机组“拽”回来,反复检查后发现,氧气导管有一裂纹,如不仔细检查的话,肉眼极难发现。
从事飞参判读17年来,马世雷先后参加了驻训演习、奥运安保、联合军演、自由空战对抗演练等多项重大任务,没有出现一起影响飞机执行任务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