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一场与死神的殊死对决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殷建宇 王德武 闫腾飞责任编辑:陈婕
2017-04-01 11:37

“诊断”仪器设备

100多个技术难题的攻克,此生立志为国“争气”

从教以来,跑机场、走工厂、上高原、下连队早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时至今日,这个已是花甲之年的资深教授一年仍有大半时间在基层部队度过,足迹遍及上百个航空兵场站和军工企业,拼凑而成已是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

几年前,胡教授参加中外联合军演,部队领导陈述的一番事实让他心潮难平:我军乃至我国大型飞机的气源起动车依赖国外进口,保障装备受制于人,就难以掌握未来战争主动权。从那一刻起,胡教授决心冲破国外技术封锁,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这一想法的提出,无疑是将自己推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胡教授频繁地穿梭于部队和科研院所之间,白天搞研究,晚上查资料,上千次反复实验、分解组装、高原测试、数据分析,再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使他头痛恶心,靠吃安眠药也只能维持一天4小时的睡眠。但不论多苦多难,胡教授铁了心要攻克这一难题,常常为此忙到深夜,数据分析图、工作笔记、原理书、电路图密密麻麻占据了他办公室的各个角落。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12月,由胡教授领衔研发的某新型气源起动车成功定型生产,彻底解决了大型飞机高压力、大流量气源起动的保障难题,飞机供气压力提升了67%,发动机的起动时间缩短了48%,一举实现“核心技术中国造”,彰显出“中国牌”的优越性能。2013年,该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胡连桃一路追赶,从未停下打造“大国重器”的脚步。在部队调研中,胡教授发现早期装备部队的航空制氮设备,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新机的需求,“高纯氮气”一时成了稀缺物。为了解决航空用高纯氮保障的难题,他马上向学院申报课题,课题引起上级业务机关的关注,很快就批准立项。作为课题组组长,胡连桃倍感责任之重大。他每天都关注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白天搞研究,晚上查资料,数百次的反复实验,一连数天通宵达旦对他而言早已习以为常。数年砺一剑,新型航空制氮车最终成功研发,这一巨大技术突破,为飞行保障注入了新动力,该项目也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代战争是高新技术和先进武器装备的较量,我们拥有了现代化的装备,就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胡连桃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