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及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此次任务有何新亮点、新突破?
对接技术再提升:3.5小时实现“太空相会”
据介绍,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按计划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3.5小时后对接至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空间站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减少了飞船远距离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以及近距离导引飞行时间,意味着航天员舱内等待时间缩短了、对能源的消耗需求降低了,既提高了神舟飞船的自主交会对接能力,也增强了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这一方案减轻了对于发射时间窗口的约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李喆介绍,“通过更精确的发射和入轨控制,使飞船进入一条初始相位差更小的轨道,绕飞更少的圈数就能与空间站‘准时相会’。”
此前,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均采用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
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指挥体系扁平化、高效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历来不仅高度重视技术突破,也在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中国航天事业逐步建立起“任务总指挥部—任务指挥所—场区指挥部”三级组织指挥体系,为圆满完成历次飞行任务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此次发射任务起,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实施工作将由任务指挥所具体负责。此举是基于当前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建设需要以及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任务特点,作出的一项优化调整举措,将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推动任务指挥链条扁平化、高效化。
科学实验迈新阶:“飞天小鼠”探索生命奥秘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其中,将首次在中国空间站实施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选用两雌两雄4只小鼠,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之后随飞船返回地面,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
在轨还将开展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项目,探索氨基酸-核苷的不同手性组合之间的选择性规律,探讨分子手性和重力环境对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影响。
此外,神舟二十一号还上行了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空间站在轨智能算力平台试验等搭载项目,将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在轨应用进一步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