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一位母亲的抗战精神: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宋歆 特约记者 周景红 通讯员 吴定雄责任编辑:遥远2014-07-11 04:30

抗日咱都得上,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之歌,响彻中华大地。1933年9月,密云县建立了当地的第一个党支部——驻马庄党支部。从此,密云百姓抗战有了主心骨。

随着抗战的深入,老百姓盼望着中国军队早点打回来,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八路军。

1940年4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6月的一天,八路军队伍来到了猪头岭。那是邓玉芬第一次见到八路军。当她得知这是一支抗日救国的队伍,是穷苦人自己队伍的时候,真像见到亲人一样高兴。她一遍遍地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觉得句句都说在自己的心坎上,越听心里越亮堂。她开始懂得了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本,才能救国救己。

不久,十团参谋李瑞徵来到村里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咱都得上,别人家出钱出枪,咱也得行动起来,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

任宗武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了,邓玉芬的大儿任永全、二儿任永水加入了这支游击队。从此,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9月,三儿任永兴不堪忍受财主的欺凌跑回家来,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又送三儿参加了白河游击队。不久,游击队改编为主力部队,到外地作战,邓玉芬托人给三个儿子捎去话:“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

“不光是邓玉芬一家,当时全村都掀起了参军抗日的热潮。”任连荣告诉记者,“一说起打鬼子,大家都来劲儿。我一家四兄弟,留下一个在家赡养父母,其他三个都扛枪参加了八路军。当时我那批兵,来自张家坟村的足足有半个连之多。”

八路军是鱼,百姓是水,鱼离了水怎能生存?

“三个儿子在外抗战,邓玉芬在家也闲不住。”村里老人回忆,“当时,她承担起全部的家务活,带着几个儿子开荒种地,让丈夫腾出空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

“当时,我们家是八路军和伤员们的经常住所,奶奶待他们像亲人,每个干部战士到了她这儿就跟到了家一样。”邓玉芬的孙子任连国说,“我爸告诉我,当时奶奶为八路军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员接屎接尿,喂汤喂水,从不嫌烦。她和孩子们以粗糠、树叶、野菜搭着充饥,把自家大部分粮食省下来招待亲人。为了使伤病员早日恢复健康,她专门养了几只母鸡,下了蛋一个也舍不得给儿子吃,全用来给伤病员增加营养。每当伤病员痊愈后离开家,她都像送儿子出征一样,把衣服洗净补好,一边叮咛着一边把煮熟的鸡蛋硬塞进他们的衣兜,还要拉着他们的手送出老远、老远……”

说到这里,任连国从家中的储藏室里拿出一口米黄锅说:“当初,我奶奶就用这个给八路军摊煎饼。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好些人想买走,我都给拒绝了。”

1941年秋末,日本侵略军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万人大“扫荡”,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部落”化政策,疯狂制造“无人区”。“日本鬼子在密云实施的是‘四光’政策。为了不让八路军有补给,鬼子还会把所有的庄稼铲光。”林振洪愤慨地说。

任连荣告诉记者,邓玉芬的家就在“无人区”内,敌人到处烧房抓人,强迫百姓迁入“部落”。邓玉芬和一些乡亲们誓死不进“部落”,躲进深山坚持斗争。草房被烧就搭窝棚住,窝棚被烧再重新搭起来,一个月内连续被烧七八次。家什用具和家禽家畜统统被抢走,很多人惨遭杀害。敌人的残暴没有使邓玉芬屈服,她知道敌人搞“无人区”就是要把老百姓和八路军分离,八路军是鱼,百姓是水,鱼离了水怎能生存?

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邓玉芬叫丈夫又把在外扛活的四儿、五儿找了回来,参加村里的基干民兵,坚持“无人区”斗争。这年冬天山里格外寒冷,加之敌人“扫荡”频繁,出于安全考虑,丰滦密抗日政府动员妇孺老弱到山外投亲靠友,邓玉芬和丈夫这才带着六儿、七儿暂时离开“无人区”,借住到山外亲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