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百名老兵续写人民子弟兵爱人民新篇章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卢军 李静 谭燕 责任编辑:张三丰
2024-01-02 09:35:32

沂蒙山,有我们永远的爹娘

——百名老兵续写人民子弟兵爱人民新篇章

■中国国防报记者  卢  军  通讯员  李  静  谭  燕

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祖秀莲冒死抢救负伤的八路军战士郭伍士,革命胜利后郭伍士回到沂蒙山为祖秀莲养老送终,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母子”情。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伴着这首荡气回肠的《我为亲人熬鸡汤》,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走进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桃棵子村的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聆听这个似乎遥远又近在眼前的亲情故事,感悟那段没有亲情却又超越亲情的军民鱼水深情。

没有放弃,更没有抛弃。祖秀莲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创造了生命奇迹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新年前夕,我们慕名来到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

“红嫂救伤员”大型塑雕揭幕仪式。

位于八百里沂蒙腹地的桃棵子村,三面环山,一条小河从村头流过,寒风中傲然挺立在村头的一棵百年核桃树,伸展着苍劲有力的枝干,迎接着远方的客人。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广场上“红嫂救伤员”大型塑雕,栩栩如生,无声地诉说着83年前那段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

86岁的祖秀莲侄子张恒路指着塑雕说:“看到这塑像就像见到了三大娘,1941年,三大娘舍命救下八路军伤员郭伍士时,我才四岁。”带我们来到不远处的小河边,张恒路介绍,这里就是祖秀莲发现奄奄一息的郭伍士的地方……

“就在那片庄稼地,郭伍士被鬼子击中了第一枪。”说话间,祖秀莲堂孙、院东头镇政协副主席张在召也赶了过来。他指着地头的一块石头说,那上面还有子弹留下的痕迹……

1941年深秋,日军纠集5万人马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那天,从抗大一分校学习归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在桃棵子村东南方向的挡阳柱山被扫荡的日军裹进了包围圈。日军向郭伍士疯狂扫射,头部、腿部共中5枪的他倒在血泊中。怕他没死,凶狠的敌人又在他腹部捅了两刺刀。

瑟瑟寒风中,苏醒过来的郭伍士遇到了祖秀莲。看到浑身是血、气若游丝的郭伍士,祖秀莲吓了一跳。确定他是八路军后,祖秀莲使出浑身力气把郭伍士背起来,一步一步挪回了家。家里没有一点细粮,祖秀莲跑到邻居家借来小米面,用小盅薄薄地冲了一碗,但怎么也喂不下去。于是,祖秀莲就用手扒开郭伍士的嘴,发现被子弹打掉的门牙堵在了喉咙里。抠出门牙和嘴里的血块,郭伍士才吃下点东西。看到慢慢恢复中的郭伍士身体极度虚弱,祖秀莲就杀了家里唯一一只下蛋鸡,熬鸡汤给他喝。

郭伍士当年藏身的山洞。

在鬼子眼皮子底下藏八路军是要杀头的。怎么办?“豁出命也得救!”祖秀莲叫来几个侄子,先把郭伍士藏到家里的柴草堆里,担心日本人点火烧秫秸垛,几个人又趁天黑把他藏进附近山坡上的一个山洞里。

在祖秀莲家西北方向不远的山坡上,张在召带我们找到了当年藏郭伍士的那个山洞。不细看,很难发现,朝里看去,两三平方米的样子。他说,郭伍士在这里藏了25天,平时洞口用石头垒起来挡着,祖秀莲来送饭的时候敲3下,并嘱咐郭伍士敲多了敲少了都不要动。

为救郭伍士,祖秀莲想尽各种办法。可缺医少药,还是导致郭伍士肚子上的伤口恶化了,心急如焚的祖秀莲就用土办法为他疗伤。没承想,郭伍士的伤口竟然神奇地慢慢愈合了。

没有放弃,更没有抛弃!在祖秀莲的精心照料下,身中5枪两刺刀的郭伍士逐渐恢复。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创造了生命奇迹。

29天后,渐渐有了些气力的郭伍士一心想着赶回部队。祖秀莲一再挽留,他仍坚持要走。无奈之下,祖秀莲又叫上几个侄子,趁着黑夜,用抬筐抬着,翻山越岭,将郭伍士送到了沂南县王家庵子村附近的战地医院。

每一个走上战场的士兵,都有一位等他回家的母亲。郭伍士走后,祖秀莲经常站在村头期盼着再次见到郭伍士。他还能回来吗?

郭伍士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了老婆孩子,带来了自己的后半生

“含泪呀,含泪呀,喊一声沂蒙山我的娘亲亲,日月忘不了星辰,青山忘不了松林……”

走进由百名老兵捐建的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我们驻足在郭伍士的照片前。照片上的他,头戴一顶帽檐破损发白的帽子,一脸开心的微笑,眼神中透着幸福与满足,那颗后镶的门牙特别显眼……

曾在桃棵子村当了14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在召告诉我们,桃棵子全村220户人家,除一户姓郭,其余都姓张。这唯一的郭姓人家,就是来自山西的郭伍士和他的后人。

为进一步佐证,张在召从纪念馆找出一本泛黄的户口登记本。翻开看到,里面的确只有一户姓“郭”,其余全都姓“张”。郭姓人家这页上面清楚地记着:郭伍士,籍贯:山西省浑源县小道村。登记日期:1958年4月9日。下面还写着他孩子的姓名:郭文科、郭文荣、郭文忠、郭文成。

1941年离开,到1958年落户,时隔17年,九死一生的郭伍士又回来了。他是怎么回来的?这个山西人为什么要把余生留在沂蒙山深处的小山村?

今年78岁的张道森是祖秀莲的堂孙,他的父亲张恒滨曾参与救治郭伍士。当时,祖秀莲一个人背不动郭伍士,就找来侄子们帮忙搬抬。他告诉我们,1941年初冬的那个晚上,三奶奶带着他父亲和几个叔叔将郭伍士送到战地医院后,做梦都没有想到17年之后,他居然回来了,并且和父亲住在了一个屋檐下。两户人同住一个院子,在一个锅里摸了3年勺子。直到1961年,村里给郭伍士盖了新房,他们才“分家”。

那个年代,沂蒙老区生活依然很苦,但对郭伍士来说这里的日子再苦也是甜的。当年临走前,祖秀莲对他千叮万嘱:伤好后一定捎个信儿回来。后来,他不仅人回来,还带回了老婆孩子,带来了自己的后半生。

郭伍士在他的一篇回忆录里说:“我康复后就跟着部队上了前线。因身体原因,于1947年复员回到山西老家。”在老家,他心里想的念的就是救命恩人临别时的叮嘱。没过多久,他决定重返沂蒙山寻找救命的“张大娘”,回报救命之恩。

茫茫八百里沂蒙,交通闭塞,自己又不是本地人,想找个人不亚于大海捞针。考虑到郭伍士是老红军,组织上便把他安顿到沂南县隋家店子村。虽然在这里娶妻生子,过上了安稳日子,可郭伍士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为了尽快找到恩人,郭伍士想了个办法:弄了个货郎挑子,挑上一担酒,边卖边找。期间,不止一位好心大娘对他说:“孩子,别找了!那个时候,我们这地方救过八路军战士的人太多了。”但郭伍士不改初衷。

苍天不负有心人。转眼到了1956年,郭伍士走村串户来到一个小山村。眼前的小河,让侦察兵出身的他眼前一亮。环顾四周,村头的核桃树,远处的挡阳柱山,这不正是他要寻找的地方吗?

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张大娘”。一见面,郭伍士就跪地磕头,把祖秀莲叫娘。祖秀莲赶紧去扶他,伸手摸他脖子后。那块大伤疤告诉她,这就是那个她用29天时间救下的八路军伤员。喜极而泣的祖秀莲,毫不迟疑地认下了这个思念中的儿子。

祖秀莲和郭伍祖秀莲和郭伍士合影 。

1958年,因修建万松山水库,隋家店子村需要搬迁,腿脚不好的郭伍士决定落户桃棵子村,更好地陪伴、照顾祖秀莲。得知这一消息后,祖秀莲再三劝他回山西老家,郭伍士坚定地说,沂蒙山就是他的家,祖秀莲就是他的娘,这辈子都要陪伴她。从此,祖秀莲膝下多了一个操着山西口音的异姓儿子,沂蒙山腹地这个偏僻小山村有了一户姓郭的人家。

虽身经百战,但郭伍士从不居功自傲。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郭伍士和桃棵子村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尽心尽力为村里发展作贡献。他知道,是桃棵子村人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要用余生去回报这份恩情。20世纪70年代,郭伍士给村里争取来了牛和羊,还有一台拖拉机。

从祖秀莲故居沿着挡阳柱山往下走,不远就是郭文荣家。郭文荣是郭伍士的大女儿。她回忆说:“因为父亲是伤残军人,又是老红军,逢年过节,组织上都会发米面油。每到这时,爹娘都会让我给奶奶送去,奶奶也会颠着小脚到屋里拿出煮好的鸡蛋塞我手里……”

1977年祖秀莲去世时,郭伍士恰巧有事回山西老家了。没能见祖秀莲最后一面,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回来当天,他一头扑倒在祖秀莲坟头,哭累了就睡,醒了接着哭,三天三夜,谁叫也不回。

1984年,72岁的郭伍士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后人将他葬在了祖秀莲坟旁。前半生为国尽忠,后半生为娘尽孝,郭伍士做到了忠孝两全。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

“红嫂祖秀莲冒死救八路军伤员郭伍士,人民对子弟兵恩重如山;郭伍士定居沂蒙反哺红嫂,子弟兵对人民赤子情深。我们捐建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帮助桃棵子村走乡村振兴之路,其实就是接过郭伍士感恩人民的接力棒。”北京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们见到了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主要捐建人、老兵鹿成增。

1970年冬,原山东省临沂军分区独立营野营拉练驻进桃棵子村。1968年入伍的鹿成增和他所在班,同祖秀莲、郭伍士零距离相处一周,他们被红嫂和郭伍士之间的故事深深打动。那一周,他们同郭伍士一起,帮红嫂挑水、打扫卫生、推磨压碾,新的一段军民鱼水情就此结下。

一朝结缘,一生牵挂。2015年春节,鹿成增同当年的几位老兵再次走进桃棵子村。此行目的只有一个:接过郭伍士报恩红嫂回馈乡亲的接力棒,续写人民子弟兵爱人民新篇章。

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成为红色教育打卡地 。

围着红红的炉火,他们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在召促膝长谈。听完他们的来意,张在召高兴地说:“富起来的村民越来越感到,村里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红嫂精神。如果你们真想接过郭伍士报恩的接力棒,那咱们就一起努力,建个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让红嫂精神代代传承。”

就这样,在老兵魏茂泉牵头下,百余名老兵从山东各地向桃棵子村集结,开始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创业有成的鹿成增,主动挑起投资主体重担,其他老兵纷纷跟进,300余万元建设资金迅速到位。

很快,纪念馆设计图纸出来了,沂水县委、县政府的批复到位了,施工队和施工机械进场了……为加快进度,他们将场馆施工和实物、图文资料收集与策划展陈方案同时进行,两条战线同步推进,“那阵式,就像参与一场战役”。

从2015年4月15日破土动工,到8月28日纪念馆落成,只用了短短4个多月时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那天开馆时,沂蒙大地艳阳高照,数千名群众自发来到这里。看着参观纪念馆的人们,不少激动地流下热泪,参建老兵像当初郭伍士重回祖秀莲身边一样,内心充满欣慰与满足。

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鸟瞰图 。

也许是太累了,就在纪念馆落成不久,负责“红嫂救伤员”大型塑雕的老兵李森溘然长逝。在桃棵子村村民请求下,李森也葬在了祖秀莲坟旁。他活着没和红嫂在一起,离世后和郭伍士一起永远陪伴在祖秀莲左右……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采访结束时,鹿成增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小秘密:这几年,为帮桃棵子村早日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当年的老兵和他的企业先后投资2000万元在桃棵子村成立了红嫂故里旅游文化公司。待时机成熟,他们将把这2000万元股本无偿捐赠给桃棵子村,助力村子走上高速发展之路,让回报乡亲的行动结出丰硕果实。

此刻,窗外大雪纷纷,室内暖意融融。“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听着《沂蒙山,永远的爹娘》这悦耳动听的旋律,记者和老兵都沉醉了。

本版照片由沂水县人武部提供

版式设计: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