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的懈怠,是最致命的腐蚀剂。确立战斗力标准,从破除当“和平官、和平兵”做起:
准备打仗,是履行使命的不二选择
“不能把战斗力的欠账,都算在和平岁月的头上!”
讨论中,一位将军的插话,让人怦然心惊,也把大家的思索引入了更深更长更回旋的激流。
是啊,近30年无战事,就是不能打仗、不敢打仗的合理解释吗?就是当“和平官、和平兵”的坦然借口吗?
讨论中,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忧患!那么,我们的忧患究竟缺失在哪里?
诚然,长期不打仗,容易滋生“和平积习”。一位参谋记忆犹新:短兵相接在即,战士们却不紧不慢地依次进入战位,本该灵活巧妙的战术动作却搞成了整齐划一的队列表演。
诚然,长期不打仗,让一些官兵形成了“无关心理”。司令部办公室秘书处处长曾海清谈到:有的认为“和平是主流,打仗不可能”,有的认为“不在第一线,打也轮不上”,有的认为“当兵只有两三年,只想平安把家还”,还有的认为“家里只有我一个,打仗不缺我一个”。
问题固然令人忧虑,然而,更应警醒的是,面对战斗力建设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很多干部一谈原因就是“部队那么多年不打仗了,所以会……”
“比懈怠更危险的是安于懈怠,比问题更严重的是回避问题,比‘和平积习’更可怕的是把‘和平’当成不作为的遮羞布、挡箭牌!”一位首长的发言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习主席深刻指出:“现在,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要挑起这副担子,必须敢于担当”。纵然和平日久给了战斗力建设更多的考验和难关,我们也必须勇敢地跨越它。
战斗力的生成,需要全方位的向心力。确立战斗力标准,从校正本职工作的“准星”做起:
能打胜仗,是一切工作的“靶心”
讨论之初,一个问题成为焦点:“干好本职业务工作,是否就是真抓战斗力了?”
作战部参谋高伟坦言:“过去总觉得干好分内的事就是实干,就是真抓战斗力,现在我们有了反思,那就是要看工作是否围绕战斗力展开,是否有利于战斗力提升。”
大家都想把本职工作干好,为什么会产生“分散中心、冲击中心、干扰中心、偏离中心”的现象?其实道理不难辨明:本职工作是“准星”,战斗力标准是“靶心”,只有三点成一线,才是向打仗聚焦。
军区首长在讨论中明确指出:不盯着战斗力,工作的高标准就是假标准,下的功夫越大、费的心思越多,对战斗力的伤害就越大。
“先进的军营文化是凝聚军心士气的有力手段,但偏离了战斗力标准,就会一味要求布置花哨、场面宏大,军味兵味战地味不浓,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力。”
就是与战斗力最紧密相连的军事训练工作,忘记了目的是什么,也会偏离靶心。军训部部长魏文豪深有感慨地说:如果只想着方便观摩、确保万无一失,就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写脚本、推程序上,放在“人不掉皮、车不掉漆”上,就是演习搞得再轰轰烈烈,实枪实弹打得再多,也是徒有其表花架子。
宣传部副部长谭春仁在剖析材料中这样写道:“是不是检查越多越好?是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老是盯着业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战斗力标准,就会陷入自我服务、自我保障、自我循环的怪圈,就会被亮点、特色、好看、安全的杂念迷住双眼。”
“抓工作搞建设,既要考虑抓哪些工作有利于战斗力建设,还要考虑哪些工作不干,也是为战斗力服务。”一位首长的话斩钉截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