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兵,就要从心底视战士为亲人
某机步旅四连士官吴增科从小失去父亲,继父和母亲常年疾病缠身,家庭十分困难。去年初,他的妻子怀孕7个月早产,女儿肺部发育不全,无法自主呼吸,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抢救,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需要5万元医疗费。
握着手里仅有的几千元钱,吴增科坐立难安。连长王航在家访电话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和几名干部骨干凑了2万元给他应急,并向营里作了报告。随后,全营官兵自发为其捐款2万多元,加上旅里拿出的1万元特困官兵救助基金,解了吴增科的燃眉之急。
“是部队救了孩子的命,我没有理由不支持他好好工作,家里再重的担子我来挑。”孩子康复出院后,吴增科的妻子刘佳娜给旅党委写来一封感谢信。
每年组织2至3批优秀基层官兵带家属疗养,是该集团军关注基层官兵身心健康实施的一项“暖心工程”。记者在新一批次《优秀基层官兵疗养活动计划表》上看到,他们精心安排了参观军史馆、驻地名胜古迹以及到体系医院查体等活动,确保平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官兵能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组织关爱无处不在,内部环境拴心留人。某旅“杨根思连”是全旅训练最苦的连队,然而,去年底老兵复退时,满服役年限的23名战士却全部主动要求留下来。
育好兵,就要助力战士筑梦追梦圆梦
2011年底,某防空旅战士小陈荣立二等功,喜报寄给县民政局,竟然半年没到家。一些优秀士兵退伍联系工作,简历写着各种荣誉,用人单位却投来疑惑的目光……
战士建功军营,不但要让他们在部队火起来,也要让他们在家乡“香”起来。该旅党委决定结合半年和年终评选表彰活动,借助集团军开展的“挂奖章·寄喜报”活动,邀请标兵家乡党政领导、亲人亲属和新闻媒体来队参观、颁奖、采访。迄今,该旅已成功举办3届“战士家乡媒体进军营”活动,共邀请56家媒体采访报道标兵事迹,刊播稿件200余篇,13名官兵被家乡政府聘为征兵形象大使。
“对象好找了,工作好找了,困难好解决了,家里也更支持他们在部队建功立业了。”该旅政委王高峰告诉记者,这项活动既扩大了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又起到了“表扬一个,光荣一家,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官兵们强军精武的热情动力竞相迸发。在去年旅里举行的军事比武中,有30多项训练纪录被打破。
彝族战士吉克克的来自四川大凉山,营连干部注重发挥他体能好、擅长跑的特长,量体裁衣为他制订了训练计划。几年下来,他夺得“全军军事三项比武总分第一名”等7项比武竞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