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旅前进指挥所设在驼窑村,“敌”机步第7旅第一梯队欲绕过青岗庙水库攻击我前进指挥所……”担任作训参谋角色的学员郭才望正在分析战斗实施中的情况。电子沙盘推演、拟制作战文书、战场情况处置……一环扣一环,处处都是硝烟味儿。这是3月中旬笔者在第20集团军教导大队野外训练场看到的一幕。
年初以来,该大队围绕建设“打仗型”教学训练机构,狠抓机关作风建设,机关蹲下身子抓工作、甩开膀子干事业的劲头日渐高涨,抓实训、摸实情、出实招、务实事、求实效在该大队蔚然成风。
讲成绩更要看实情
这天一大早,笔者就看到训练参谋李安伟拿着文件夹急匆匆朝办公楼门前走去。
“怎么每个人的成绩都比平时快了将近1分钟,是不是距离不够?”大队长杨西海看着眼前的3公里考核成绩表质疑地问道。
“这次的3公里跑道我们是开车量的,应该差不多。”小李回答道。
“在工作中可不能当个‘差不多’先生,重新丈量!”经过测量人员的重新丈量后,发现总长少了200米。“重考!”大队长杨西海听到结果斩钉截铁地说。
二次考核结束后,机关把成绩不合格的人员集中起来组成了强化队,每天进行针对性训练。
近日,笔者在该大队训练处了解到,在刚刚结束的“强化训”科目考核中,机关干部3公里测试优秀率达100%。杨大队长告诉笔者:“作为教学单位,如果训风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学员,甚至波及到整个集团军部队。平时训练打折扣,战时就得多流血。暴露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而不发’。‘人人都是军事训练的高手,处处都是旅团仰望的高峰’,应该成为大队官兵不懈追求的目标。”
转理念更要贴实战
“明晚的按图行进路线我已经勘察过了,还是沿铁路线一带的村庄,请大家做好准备。”军事地形学教员王红升说道。
“外训、夜训是搞了不少,可每次地形都比较相似,以后真打起仗来换了地形怎么办……”记者在教导队教员集训队会议室内看到,学员廉利民的发言让与会人员瞠目结舌。
大队领导听说这个事儿后,立即在教员队伍中开展了“这样的实战化我们该不该要”的大讨论,纠正了“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跑偏思想和“险不练兵、难不施训”的保守做法。杨大队长说:“实战化训练不是搞‘花架子’、扎‘纸灯笼’,训练必须硬碰硬,成效才能实打实。我们不能‘念歪经’、‘走变形路’,要做到真转、真改,战场上需要的不是等待喂食的羊,而是主动觅食的狼。”
前几天,正赶上教导队教员集训队摸底考核,笔者跟随地形学外训的大巴车来到了考核点,一下车,学员们全傻眼了,竟然是完全陌生的预西某山区,虽然这次找点所用的时间比平常要长,但受到了参与监考旅团领导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实战化教学的新模式,学员放在这里培养我们很放心。”
大队政委郑爱华告诉笔者:“作为教导机构,‘在这里学会打仗、从这里走向战场’最应成为我们的责任担当和骄傲资本,‘打仗型人才’最应该从我们这里涌向旅团部队,‘前列’意识最应该在我们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重公开更要听兵声
“昨日服务中心主副食采购标准是2716元,实际开支2689.4元,节余26.6元……”先不要念了,郑政委打断了值班员的情况通报。
“大家每天都在公布伙食账目,我们节余的伙食费也不多,可为什么战士们还反映吃的不好,大家想过没有?”这是日前记者在该大队机关干部交班会上看到的场景。
原来,前段时间政委郑爱华到分队蹲点,和大家同桌就餐时发现不少战士没扒两口饭就出门了。随后,他找3名战士聊天了解有关情况。谈到吃饭这个问题,新兵小赵口无遮拦地说:“天天就那几个菜,都吃腻了,而且味道也不太好,大家吃不完都倒掉了。”听到这话,他心里沉甸甸的。
“怎样搞好伙食、杜绝浪费”成为他的“心头事”、“案头卷”。这不,刚回到机关他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在随后一周的时间里,机关通过询问菜价、比对计划、市场调研等方法,引入了市场最低采购价,避免了“采购中的浪费”;对炊事班饭菜加工过程进行跟踪检查、量化考评,堵住了“制作中的浪费”;在官兵中倡导“光盘”行动,杜绝了“餐桌上的浪费”;组织“官兵品菜”大会和“炊事员大比武”活动,提高了炊事人员责任心和烹饪技术。郑政委告诉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倾听基层的‘好声音’,它应该成为机关工作的“第一信号”。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再次见到了小赵,他欣喜地告诉笔者:“没想到问题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解决了,我这心里是热乎乎的,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食堂的饭菜不仅味道好,而且品种也很丰富,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更有家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