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南京军区>>正文

南京军区某导弹团一营营长吴海龙成长启示录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朱达 李勇 江贻军责任编辑:毛志文2014-10-05 04:05

打破无形的岗位“壁垒”

——南京军区某导弹团一营营长吴海龙成长启示录

■本报记者 朱 达 特约记者 李 勇 通讯员 江贻军

前不久,南京军区某导弹团传出喜讯:导弹一营营长吴海龙领衔攻关的《复杂电磁环境下某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运用与训练研究》,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真不愧为“工程师指挥员”!喝彩之余,人们回看吴海龙的成长之路,在思想深处引发了一场“怎样培养使用技术干部”的冲击波。

 当年,吴海龙军校毕业后分到该导弹团干起了计算机工程师。半年后,他申请调离技术岗位。

他的理由很“现实”:出路窄、位置少、进步慢,干到头也就是当个修理所所长,感到没“奔头”。

无巧不成书。那时,几名年轻技术干部的请调报告前后脚摆上了团党委案头,想法基本一致:成长路线一眼能看到头,训练场上是配角,提拔使用“靠后站”……

这些现象引起该团党委“一班人”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该团指挥和技术干部的成长轨迹,几乎是互不交叉的“平行线”,选择技术岗位往往一条路走到底。这种“单线”式发展路径,一方面使技术干部出路发展受限,另一方面导致技术干部不懂指挥不了解作战需求,革新成果难以和战斗力建设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怎么办?正在他们酝酿解决方法时,演练场上传来失败的消息。对抗中,该团指挥干部“伤亡”较大,技术干部接替指挥连连失误;装备突发故障,指挥员急得满头大汗却一筹莫展,离开“技术拐杖”寸步难行。

未来战争被称为工程师的战争,如果支撑战斗力建设的技术干部队伍建不好、资源盘不活,要想打赢未来战争就是一句空话。该团党委深刻认识到:“不换思路,不打破无形的岗位‘壁垒’,人才缺少出路,战斗力建设也会大打折扣。”

2  痛定思痛,该团决定打破指技干部的“岗位壁垒”,让年轻的技术干部到作战训练一线磨炼。

一次发射演练,该团大胆启用吴海龙“客串”发射站站长,结果他不负众望——

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吴海龙发挥技术专长,借助相邻作战单元空情链路进行联合预警,精准命中“敌”机。

随后,吴海龙从临时“客串”变为正式“上岗”——团党委正式任命他为发射站站长。团党委态度明确:“未来战场需要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打破技术干部‘一岗定终身’的用人路子。”

扶上马,还需长相送。该团政委俞友武告诉记者:“培养指技合一人才,不是将技术干部往指挥岗位‘一改了之’,而是继续跟踪培养做好‘下篇文章’,规划好他们的成长‘路线图’,让院校培养、岗位锻炼、选拔任用等各环节紧密衔接。”

2008年,新型指挥车列装部队,为让吴海龙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添发展后劲,团党委让他离开指挥岗位,重新回到营里当计算机工程师。

团党委的良苦用心收到成效:吴海龙与战友合作攻关,克服了新装备信息链路接口不匹配的短板,掌握了各种新装备组训指挥方式,编写出《新型战车野外驻训的组织与实施》教材。

吴海龙本以为一辈子又要干技术工作了,没想到一纸命令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年后,吴海龙升任导弹一营副营长。3年后,他晋升为营长,连续两年被集团军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标兵”。经过这一次次“换岗”,吴海龙指挥素养和技术素养又都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