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战协同 易俊摄
■引子:
在第41集团军采访,几乎每名受访者都能讲述当年塔山阻击战的历史,为身处塔山英雄部队而自豪。
塔山阻击战,在这场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的阵地防御战中,该集团军所属某团前身部队面对敌优势兵力轮番进攻,坚守阵地6昼夜,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段辉煌的战史。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军已多年没有经历战事。承平日久,面对和平的熏染,塔山英雄部队随时都在经历一场场新的战斗——坚守使命与责任的高地,阻击麻痹松懈、虚浮功利之“强敌”。从这个意义上说,“塔山阻击”从未停息。
近年来,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在“塔山精神”激励下,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厉兵秣马,为战而备,持续推进实战化训练,在八桂大地掀起一股又一股练兵热潮。
适应打仗需要建立能力指标体系
10月下旬,在第41集团军机关干部军事技能考核现场,摆在作训参谋周中石和装备助理员陈利面前的两张“战场图”大相径庭:一张是无人机从高空俯拍的图片,上面没有标注任何作战要素;另一张图上却详细标注了装备、兵力等战场信息。
“不同的专业岗位,能力标准不一样,因此‘考卷’也不一样。”执考的该集团军作训处处长曾斌向记者解释说:“战场上,侦察获取的信息大多是第一手资料,需要参谋自行分析判读。而对助理员来说,更重要的是能根据战场态势,为部队实施精准、快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