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队各级高度重视党史军史教育学习工作。总政专门召开全军军史工作会议,强调党史军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各级投入大量经费,在建制团以上单位建起高水平的军史馆。如何用好军史馆,让军史馆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近日,笔者走进陆军第14集团军某团,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了解。
两名战士参观军史馆碰壁引发的思考——
军史馆离基层有多远
战士陈盼盼是军史爱好者,每次听政治教员讲起集团军的光辉战史,他就热血沸腾。走进集团军军史馆,现场感受本部队慷慨激昂的历史,成为他入伍后的一个心愿。可是部队驻地离集团军军史馆路程较远,当兵4年来,小陈一直没有机会前往参观。
无独有偶,该团二连下士杨凡也讲述了自己参观团史馆碰壁的经历。他算了一笔账:去年一年,连队除去野外驻训、驻守器材训练场和外出执行临时任务,在营区生活时间不足3个月。他只是新兵入营时集体参观过一次团史馆,后来想再单独去看看,不是解说员不在就是团史馆在维修不开放,几次都没有成功。
这两名战士的经历并非个例。笔者在该团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团70%的官兵没有参观过集团军军史馆,一半的战士只在入伍时参观过一次团史馆,35%以上的官兵反映集体参观时间短、人员多,只是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对馆藏物品的来龙去脉来不及进行深入了解,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团史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团史馆建成后,他们也想过把它建设成党史军史教育的红色阵地,但是一方面战士业余时间娱乐项目增多,官兵更喜欢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信息;另一方面,负责团史馆的人员多为兼职,很难做到全时开放。
改扩建大量投入,却叫好不叫座——
军史馆走近官兵难在哪
史料、实物等馆藏物品各具特色,艺术群雕、电子沙盘等布展手段丰富多彩的军史馆,为什么会落得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军史馆走近官兵到底难在哪?经过调查了解,发现主要症结有三:
一是编制人员不足,保障官兵随时参观难。军史馆工作人员基本由俱乐部人员兼任,解说员都由连队战士担任,他们平时还要参加训练和日常工作,很难满足随时保障官兵参观的需求。
二是经费下拨渠道少,维修维护经费保障难。由于没有专门经费保障,团史馆经费主要是从俱乐部经费和其他经费中挤用,导致团史馆平时都是“不接待、不损耗、不开门”。
三是上级军史馆路程远,专程组织参观难。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后,有的军、师所辖部队分布在二三个省市。而且随着我军军事训练改革的不断深入,野外驻训、跨区演练已成为常态,官兵在营区时间少,难以专程组织官兵远程跨地区参观军和师的军史馆。
着眼育人励志,播撒信念种子——
打造永不关门的军史馆
军史馆建设,关乎官兵了解历史、弘扬传统。党史军史教育学习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利用军史馆加强党史军史学习宣传教育,对于激励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永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找到团史馆遇冷症结后,该团不仅重视硬件设施质量建设,更在如何让军史馆走进官兵内心上下足功夫,将军史馆打造成育人励志、播撒信念种子的教育基地。
专兼结合加强保障力量。把通信技术人员、团史馆工作人员和宣传文化干部纳入保障人员,明确讲解员、维修员和监督员的职责分工,制定周值班表,兼职人员轮流值班,确保随时能参观、随时能保障、随时能讲解。
明确经费保障来源。研究制定团史馆维护及日常运行经费保障方案,明确规定每个月检修一次团史馆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无经费保障难题,确保团史馆随时能开放、随时能接待。
建立完善网上军史馆。运用多媒体软件,将实体军史馆的每个展厅、每件实物、每张图片全部在网上呈现,并对二维平面图形进行三维空间模拟,通过声音、文字、场景立体融合虚拟再现历史,让官兵仿佛身临其境,随时随地都能全方位浏览军史馆馆藏物品。
建立健全参观机制。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新干部调入时,组织参观上级和本级军史馆,使之接受精神洗礼;执行重大任务、开展重要活动等时机,到团史馆学习好做法、好传统;国防日、学生军训、双拥活动时,适时向地方开放,展示宣传部队优良传统,增强官兵荣誉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