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正文

宁夏军区某给水团高级工程师群体的内心世界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莫福春 路波波 何伟责任编辑:刘航2015-01-30 03:21

刚毅似水:滴水穿石意志坚

海拔4000多米的西兰塔边防连附近,唯一的水源是一条含氟量严重超标的小河。2012年,江华根两次带队在此找水,均因浅层地下水被冻土层阻挡而不具备成井条件。

“一定要让边防官兵吃上放心水!”2013年,他们第三次来到边防连,创造性地采取“透析处理河水达到净化效果”的方法,在河流旁挖掘出一眼浅水井,然后运用多种过滤方法使井水水质达标。

在高工们心里,早已把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历经艰难才找水成功的经历视为常态。

某装甲旅驻守在祁连山下,附近河流水质很差。官兵过滤多次,再用高压锅高温消毒,水里仍然有股难闻的味道。近年来,驻地政府10多次请地方专业钻井队打井,可是打出来的全都是不出水的干窟窿。 

去年7月,给水团接过这一课题。经过仔细勘测,穆真明确定了一处打井位置。慎重起见,旅里请甘肃某水利勘探院对此处进行实地探测,得到的结论是“预测水量很少,建议不要成井”。 

正当给水团准备向上级请示将官兵撤回时,穆真明找到团长季振远请缨:“如果出水量少,我向全团官兵作检查!”

季团长顶着压力支持立塔开钻。一个月后,一眼日出水量达2000多立方米、可满足二三万人用水需求的甜水井打成。装甲旅一位领导告诉穆真明,那天,自己激动得一宿没睡着觉。 

迎难而上、勇于担当,30多年来,高工们以对部队官兵和驻地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先后100多次在别人断言的“断水层”“无水区”打出了甜水井。 

在高工们的带领下,该团找水打井成功率从70%提升到98%。年轻的工程师们讨教秘诀,他们回答:“找水既要有望闻问切的技术,也要下滴水穿石的功夫。火候到了,自然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采访中,给水团官兵纷纷称赞几名高工,有着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崇高品格,总是把个人得失看得很轻很轻,把找水打井看得很重很重。 

他们忘不了,江华根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奔波一天下来腰痛难忍,但第二天又出现在找水打井一线;他们忘不了,71岁的退休高工王森林听说团里打井抗旱缺少技术人员的消息,立即找到团领导主动请缨“重出江湖”;他们忘不了,为探明一处水文地质情况,58岁的杜文臣在腰间拴根绳索,在100多米高的断崖处“玩速降”…… 

深水静流不攀高,无私奉献不自傲。路宝玉的档案中,除了1993年荣立过一次三等功,之后的22年鲜有荣誉记载。其实,这些年团里先后5次给路宝玉报请三等功,可是他都让给了年轻同志。还有一年,他与一名年轻干部同时面临晋升技术职务而名额只有一个,他再次主动让贤,理由是“年轻同志更有朝气,能为团里做更大贡献”。 

临近退休,高工们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培养接班人。他们还向团队提议,设立科研创新奖项,鼓励年轻官兵努力钻研、提高素质。

助理工程师罗霄是岩土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第一次执行水文勘察任务时,他拿着不到两页纸差错却不少的成井报告交给路宝玉。看完报告,素来和蔼的路宝玉严肃起来:“态度决定成败。这么粗糙的报告在我这过不了关!”罗霄面红耳赤,从此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路宝玉手把手帮带下,罗霄成长进步很快,如今已能带领钻井分队单独执行任务。 

近5年来,该给水团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主要负责人全部是年轻工程师。尽管高工们出力不少,但他们极少署名,人人甘当幕后英雄。 

(《解放军报》2015年1月3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