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兰州军区>>正文

兰州军区向实战化进军 开了“四刀”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莫福春 贾保华 杜红星责任编辑:刘航2015-04-14 02:41

向“训得不精准”开刀

训练只求差不多,打赢就会差很多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道理尽人皆知。然而,某团团长张成举检查训练时发现,有名教练班长讲解某型榴弹炮高低机和方向机操作时,多次使用“基本上”“差不多”等模糊词汇。

“‘基本上’咋理解?‘差不多’差多少?”张成举接连几问,把教练班长闹了个大红脸。这并非吹毛求疵。要知道,狙击步枪枪托晃动1毫米,400米距离偏差就有近0.5米,更何况是射程达几十公里的火炮? 

“训练只求差不多,打赢就会差很多。”直面未来信息化战争,很多一线指挥员认识到,武器装备越先进,对操作的精准性要求越高。

以某新型防空导弹为例:该型防空导弹各类操作岗位80多个、操作按钮上百个,要娴熟运用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如果按错一个按钮、不会应变处置,很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一边是信息化装备对精准操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而另一边却是训练方法简单粗放、严抠细训不够、标准要求不严,训得不精细、不准确,二者之间的鸿沟如何填平?在深入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兰州军区各部队把分步细训、专攻精练摆上了突出位置,通过引导教练员搞透每个课目的训练内容、方法、条件、标准和要求,并把它分解成若干步骤、细化为不同环节,按照先分解后连贯、先简单后复杂、先单个后整体的要求,逐动作练、逐步骤训、逐环节抠。

“训练有精度,战斗力才能有硬度。”针对以往训练计划内容、时间和标准不具体的问题,某团推出训练计划会审制,明确训练计划出炉需过官兵集智研究、连队制定计划、营级单位审核“三道关”,并追究训练计划制订不详细、标准不具体单位主官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他们绘制了通信、侦察、炮兵等兵种专业标准化组训考核流程,使操作更加规范准确。采访中,记者在某型电台车训练现场看到,官兵人手一张流程图,训练步骤、考核标准、条件要求等一目了然。通信连上士马正彪说:“参照流程图,电台车上每个岗位怎么训、训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指标,练一次就有一次的提高。”

向“训得不娴熟”开刀

关键时刻显身手,苦练精训不可少

去年9月的一次随机抽考,让某团二炮连上等兵马超声名鹊起。那天,军区领导到正在青藏高原驻训的该团调研时,提出抽考一个班迫击炮简便射击。

马超所在的一班被抽中。没想到,实弹射击前,军区领导又出“情况”:“一班班长负伤失去指挥能力”,指定马超代替班长,对1800多米外的目标实施简便射击。

通常情况下,迫击炮简便射击由一炮手担任,何况让还是上等兵的三炮手马超代替一炮手进行射击!观战的将校军官无不为马超捏一把汗。

“轰!轰!”随着两声猛烈的爆炸声响起,“敌”目标被准确命中。

出彩缘于吃苦。凭着勤学肯钻、苦练精训,入伍短短一年多的马超不仅精通迫击炮炮长、瞄准手、弹药手等专业,还掌握了炮兵侦察计算的相关技能。

马超的精湛射击技能,受到军区领导称赞:如果每名战士都像马超那样,做到平时一专多能,战时一兵多用,就能对手中武器装备操作精准娴熟,那么打起仗来胜算就很大了。

听话听音。显然,这位军区领导的话里有话:通过大抓基础训练,许多官兵虽然掌握了动作要领,但由于缺乏反复、持续的强化训练,存在方法要领不明白、基本动作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的问题,没有形成行为习惯、达到自动化状态。

动作不娴熟,关键时刻很可能“掉链子”。去年,某装甲团在高原接受上级坦克战斗射击考核时,不少平时考核全优的“金牌射手”,却因“水土不服”屡屡出现失误。对此,该团结合高原寒区训练实际,通过采用“改变初始位置、改变目标背景、改变天候条件、改变靶板高低、改变目标远近”等方法,逐项内容、逐个条件过关升级,使全团坦克射手的实弹射击成绩明显提高。

练!练!练!练成精兵才是好汉。说起解决基础训练“训得不娴熟”的问题,该团打出18发全中的“神炮手”曹家龙的一段话代表了许多官兵的心声:只有通过循环练习、反复强化、持续训练,把每项技能都练成“肌肉的记忆”和“本能的反应”,上了战场才能处变不惊、一剑封喉、克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