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正文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用"红色基因"感染"绿色青春"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军网值班2015-04-18 07:49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弘扬优良传统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

用“红色基因”感染“绿色青春”

■李 康 本报特约记者 莫福春 冀东昇

编者按创建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新疆军区某红军师,是一支能征善战、屡建功勋的红军部队。2014年4月29日,习主席在视察这个师时,叮嘱在场的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年来,该师坚持用红军精神涵养官兵灵魂血脉、砥砺官兵政治本色,为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历史入脑入心。本报特约通讯员刘 永

阳春三月,天山腹地,一场实兵自主对抗演练骤然打响。新疆军区某红军师“钢铁堡垒英雄连”战士朱世明,在陡崖滑降过程中不慎从高处跌落,右臂骨折。他强忍剧痛,用左手持枪配合战友继续战斗。

“‘红军师精神’让官兵在战场上有了敢于豁出去的动力源。”演练结束,赶往看望朱世明的师领导告诉记者。

一段转战史,将听党指挥的信念融入官兵血脉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转战陕西、甘肃、宁夏、西藏、新疆等地,参加了保卫延安、甘南剿匪、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战役战斗2000余次,歼敌10万余人……83年的辉煌历程中,全师部队坚决做到党指到哪里,部队就打到哪里。”这是师史馆内滚动播放的《红军师转战史》专题片,它将“走遍新(疆)西(藏)兰(州)、听从党召唤”的厚重师魂,深深刻进来此参观的官兵脑海。

3月1日,师史馆前的军旗迎风招展,师司令部侦察科原科长丁永红在这里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

已有21年兵龄的丁永红,从当兵第一天起就一直在红军师,一步步走到副团职领导岗位,对听党指挥的理解尤为深刻。

那年,丁永红参加新疆军区比武摘得金牌归来,有地方老板慕名想聘请他去工作。面对高薪,丁永红毫不动摇地回绝了邀请:“我是红军师的干部,进退走留得听组织安排。”今年春节刚过,丁永红接到转业通知。面对安慰他的战友,丁永红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党让到哪就到哪。”

这些年,该师数百名转业复员干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数十名年轻干部从城市交流调整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全部按时报到。

一本英雄谱,将敢打必胜的血性渗入官兵骨髓

“排长,我没有给红军师丢人吧?”这是侦察营战士刘照松从晕厥中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

3月底,刚参加完大强度训练的他,被随机抽点参加侦察兵100公里综合作业考核。完成30多个课目后,刘照松体力透支。在最后的8公里武装奔袭中,刘照松咬紧牙关冲过终点,随后便眼前一黑晕倒了。当医护人员帮他脱下陆战靴时,大家震惊了——刘照松的双脚多处磨破,连袜子都要用凉开水“化开”后才能脱下。

“刘照松当兵不到两年,但身上已经有了红军传人敢打必胜的血性虎气!”师政治部主任张连国告诉记者,机关将师里的战斗英雄和精武标兵编入《英雄谱》,发给官兵学习,有效激发了大家“学英雄、争先进、当英模”的昂扬斗志。

某团四连连长孙宏江从小是个军事迷,入伍后,发现部队现有装备与想象中不一样,一度产生强烈的落差感。后来,听到曾荣获“卡列夫勇士奖”的孟龙讲述的《英模谱》故事之后,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经过努力,孙宏江各项训练成绩走在全团前列,多次在兰州军区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去年5月,新疆军区组织的应急拉动考核,孙宏江带领官兵在连续3昼夜的考核中取得17个课目全优的佳绩。

一箱银元币,将艰苦奋斗的传统嵌入官兵思想

滑降突入、楼房攀登、意志训练……4月初,该师刚刚建成的侦察兵综合训练场上杀声阵阵。

这是该师新建的13个训练场之一。师领导告诉记者,去年师里采取压减行政性消耗开支、砍掉办公楼装修等措施,集中财力建成汽车驾驶训练场、通信训练场、炮兵综合射击场等20多处训练场地。

有钱不乱花,是红军师传承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在师史馆,组织科科长王法军指着陈列于玻璃缸内的一箱银元币介绍说,上世纪50至70年代,红军师在西藏驻防时,叫响“筛操场、筛菜地,筛出戈壁新天地”的口号,通过艰苦奋斗解决了官兵吃饭、穿衣等问题,还存下了一箱银元币。

每年,师里都会开展艰苦奋斗专题教育,让官兵在追忆历史中弘扬“苦中建功业、接力谋发展”的进取精神。去年底,得知师里打算购买折叠式行军床配发应急分队,修理营官兵主动请缨承担任务,加班加点自制数百张折叠式行军床,节省经费10多万元。

不该花的钱一分不乱花,应该花的钱一分不能省。师里想方设法压减开支,将经费投入训练场地设施建设。如今,有了良好的训练平台,官兵尽可放开手脚搞训练。

(《解放军报》2015年04月1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