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部队: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钱晓虎 武元晋 等责任编辑:张硕
2015-08-03 00:09

使命如山:把救护所设在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骄阳下,臂戴“红十字”的医护人员行动迅速、熟练,一顿饭的功夫,10余顶帐篷、数台车载方舱已完全展开,对讲机中相继传出各组“开设完毕”的报告口令。伴随着警笛声渐近,几辆救护车呼啸而至。“前线运送伤员10名,立即组织救治……”一系列演练一气呵成。

这是2013年“全军机动卫勤力量建设检验评估”现场的一幕,作为这次全军首批、北京军区首个接受总部评估的单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两支野战医疗队伍以完善的战备基础设施、高效的应急出动能力、熟练的战场救护行动,令观摩的评估组成员频频点头。

演练的成功并不偶然。该院领导介绍说,他们在平时训练中已经针对现代作战突发性强、机动快的特点,将庞大的野战医疗所“化整为零”,制定完善保障不同兵种、不同专业部队的方案;战场救护训练内容和标准细化到科室,机动卫勤力量在带战术背景的专科救治技术训练中已经形成战时救护思维和行为习惯;战备物资优化改造为便于随时出动的野战物资箱组,实现“一推就装、一提就走、一放就用”。

一切为战斗力服务,始终是这所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部队医院执着不变的追求。抗战时期,哪里有枪声他们就到哪里去,救死于枪林之下,扶伤于炮火之中。1938年冬,八路军第120师进入冀中同日军作战,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立即抽调18名医护人员组成“东征医疗队”配合作战。到1939年6月下旬,先后参加了留韩村、宋家庄等多场战斗的战场救护工作,行军1504公里,建立手术室包扎所73处,开展战地手术315次。

军医,首先是一名军人。1987年7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作为军区医德医风建设试点单位,总结的经验被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联合转发,并在全军首次提出了“姓军为兵”的说法。多年后,这一说法成为全军联勤部队的根本宗旨。

“医疗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专业化,医院楼越来越高、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但不能离兵越来越远。”这是白求恩传人的共同心声。

去年5月以来,该院15名科主任分3批下到一线部队当兵锻炼。他们佩戴列兵军衔编入战斗班排,与官兵一起跟班操课、站岗执勤,把诊台设在操场边、炮位前、宿舍里,面对面解难,融入式服务,不断增进与官兵的感情。

开展“青年军医进军营”巡诊活动,深入大山深处的仓库、哨所和驻训点,探索医疗支援新模式;抽调专家骨干与作战部队在训练场联训联保……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用姓军为兵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部队的信任,很多战士发自内心地说:“看到‘白求恩’,心里就踏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